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的昆虫学教学和研究始于1912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昆虫学学科之一,在国外内享有盛誉。国内一大批知名学者,如蔡邦华1,2、吴福桢、祝汝佐、程淦藩、柳支英、周明牂、屈天祥等著名昆虫学家曾在本学科工作,钦俊德、蒋书楠、唐觉、李学骝、杨平澜、肖刚柔、管致和、汤枋德、何俊华、胡萃、吴孔明等著名昆虫学家曾在本学科求学或毕业于本学科。本学科点实力名列前茅,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为A+,软科2020年全国排名第一。昆虫学科于1952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点,1986年批准成为博士点并改称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1991年成为农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专业点,1998年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专业点、教育部高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点。本学科曾为国家重点学科点、“211工程“985”重点建设学科,现为浙江大学高峰建设学科、教育部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队伍: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9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8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省部创新团队4个。聘请吴孔明、康乐、Michael R. StrandIan BaldwinKong Luen Heong等国内外院士为兼职教授。教学、科研人员中80%以上有博士学位。


人才培养:近二十年培养博士硕士25人、博士36人,现在读硕士生32人、博士生38人。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为国内同类学科之最。毕业的硕士、博士分布全国各地,多已成为国内有关单位的学术、管理或技术骨干或赴发达国家继续深造。


科学研究:学科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植物与害虫互作、天敌与害虫互作、作物抗虫基因工程、农药残留与抗性治理、作物有害生物持续治理等五个特色方向。近二十年来,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和课题7项、863项目3项、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5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余项,年均到位经费3000万元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Ecology LettersPNASCurrentBiologyGenomeBiology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


平台设施:本学科是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作物病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的建设单位。实验室面积3000余平方米,除有宽敞的现代化养虫设施外,配备有数30余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显微、分子生物学研究、化学分析、行为观测等方面的仪器设备。


国际合作:拥有浙江省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11引智基地等3个国家和省部级国际合作平台。近二十年来建立了广泛的国际联系,并与国际水稻研究所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2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频繁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和人员互访,举办和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6次,100余人次做国际学术报告;20人次任职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期刊;承担国际合作项目20 余项,合作发表国际学术论文110余篇,在国际上有良好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