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浙江大学公布了第十一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名单。我院叶恭银教授领衔的“小蜂植保卫士”导学团队获评浙江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荣誉称号!
✦
智慧小蜂卫士,守护植物健康
✦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小蜂植保卫士团队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小蜂植保卫士”团队由叶恭银教授领衔,主要从事昆虫基因资源发掘与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6名,博士生26名,硕士生25名。小蜂植保卫士团队聚焦农作物安全生产之国家需求,围绕寄生蜂重要性状遗传演化机制、金小蜂等寄生蜂杀虫基因资源挖掘、杀虫剂分子靶标及作用机制开展研究,实现了绿色防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1
尊师爱生好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在导师团队以身作则践行师道传承的影响下,成员常组织看望恩师胡萃先生,传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学生是导师团的心之所系,时时推出“午餐会”、“破冰会”等师生交流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业困难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博士后“一对一科研帮扶”等,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健康顺利完成学业并开启人生新的篇章。“爱生”并非简单二字,而似盈盈细水,绵绵不绝,滋润心田。
看望恩师胡萃先生
指导学生完成新年晚会
2 教学相长好
教学相长,乃是师生相辅相成之道。导师团队重视师生互动、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在师生联动和互促下,导师团队创新性提出“S”型培养理念:第一步,加快学生对科研工作的适应度,使学生尽快抵达第一个拐点;第二步,提升高度,延缓学生进入第二个缓速拐点。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团队创建“四维”育人模式,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在课程教学方面,团队拓新教学方法、推动体系建设,师生共建国家一流课程,并响应教育部“慕课西行”的号召,助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近五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建有国家一流课程《生物安全》等精品课程。
国家级专业学位案例开题报告
慕课西行活动
3 同学互助好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团队导师充分引导学生们在科研上朋辈帮扶,同学们自发打造了“朋辈加油站”,形成“科研1+1”“智汇沙龙”“职途智囊”“心灵绿洲”四大互助板块,相互分享经验和知识,同心戮力解决科研难题;在生活上关爱友善,举办生日会、团建踏青等集体活动,缓解学生们面临的成长压力,乐享困扶,携手共建家文化。通过“以老带新传帮带”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成长的平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归属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文化传创好
团队之貌,文以化之,文以筑之。导学团队重视文化建设,涵养了“爱国、敬业、乐群、惜时”的“小蜂家文化”,培育学生以“德”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思政品牌,充分挖掘课题研究中蕴含的思想引领、科学精神、社会服务等思政元素,通过打造系列课题思政品牌活动,将昆虫学科中具有的文化元素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生动素材。抓实践教育,丰富文化活动载体,以“海关面对面”品牌活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抓知识科普,创办“蜂言龟语”公众号,建成国家公开视频课《转基因技术:安全、应用与管理》,服务昆虫和生物安全知识科普。
转基因视频公开课
5 团队发展好
团队以害虫绿色防控为方向,服务国家农产品绿色安全为目标,实现科研、育人、服务全面开花。团队多位导师先后获得了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省最美教师、省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团队育人成效显著,2家“科技小院”获教育部等三部门支持建设,近年有6人荣获国家奖学金、2人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1人获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1项。近年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构建7个数据开放平台。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建设国家级专业学位案例研究基地1个、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优秀研究生课程1门、省研究生优秀教学案例1个、省课程思政教学项目1项,主编出版教材1部,副主编百科全书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