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张传溪教授团队成果入选2015“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1-27浏览次数:455

 

为了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示和宣传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组织18个成员学会推荐,经生命科学领域同行专家评审及联合体主席团评选和审核,本月24日向社会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代表了2015年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最为重大的科研进展。我校农学院张传溪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昆虫长、短翅可塑性发育的分子开关”也名列其中。入选的其余九大进展为:水稻感受和抵御低温的机制研究;磁受体蛋白MagR的发现;细胞内胆固醇运输的新机制;细胞炎性坏死机制研究;发育过程中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基因表达网络的表观遗传调控;高等植物光系统I光合膜蛋白超分子复合物晶体结构解析;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以及RNA剪接的分子结构基础研究;化学重编程中间状态的鉴定和化学重编程新体系的建立(排名不分先后)。

昆虫长、短翅可变发育是生物发育可塑性的典型例子,是昆虫进化成功的重要特性。稻飞虱是水稻的最重要害虫,若虫可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选择性地发育为能飞行的长翅型成虫,或发育为不能飞行但繁殖更强的短翅型,这种可塑性发育是该虫成为毁灭性大害虫的重要原因。浙江大学张传溪教授带领的团队研究发现,稻飞虱翅芽的两个胰岛素受体在长、短翅分化中作用相反,起着分子“开关”作用。抑制胰岛素受体I基因和胰岛素通路会导致转录因子FOXO进入细胞核,若虫就发育为短翅型成虫;而抑制在翅芽组织中特异表达的胰岛素受体II基因就会导致FOXO滞留于翅芽的细胞质,若虫就发育为长翅型成虫。本研究成果20153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被认为“是多型现象分子机理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稻飞虱防治上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这十大进展,该学会联合体主席团撰文称:生命科学作为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学科,也是目前我国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域之一,最有可能实现从跟跑转为并跑甚至领跑’”这十项成果不仅代表了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在2015年取得的重大进展,也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它们不仅揭示生命的新奥秘,同时也为生命科学新技术的开发、医学新突破和生物经济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希望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