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简介

编辑: 时间:2020年11月19日 访问次数:391



科学学位

一级学科:作物学

作物学学科办学源自19109月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1954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所属的两个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均系我国首批(1981年)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作物遗传育种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设置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教育部前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分别列为第五、第五、第四名,在第四轮评估中列为A-。学科围绕 “良种良法”核心,践行“上天入地”发展战略,在复杂性状分析新方法及分子设计育种、作物优异种质及功能基因发掘与利用、作物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作物抗逆与优质安全生产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理论与应用成果,推动了我国作物学学科与作物生产发展。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浙江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是作物学下属二级学科,系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目前的研究方向有作物抗逆分子生理与调控、作物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等。主要进行评价农作物对非生物胁迫因子的耐性(抗性)的基因型差异、解析基因型耐性差异的生理与分子机理、探讨主要农作物产品品质形成与相关代谢规律,创制特异种质材料与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建立高品质植物性农产品的生产新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重金属(镉)、铝毒(酸土)、盐分、渍水等非生物胁迫耐性的作物资源筛选和机理研究、作物品质形成的遗传和生理生态机理、品质形成与调控改良、除草剂与次生代谢物及植物间的互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Des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遗传育种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作物学下属二级学科,系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研究方向有作物优异种质创新与育种、植物基因组学及分子操纵、生物信息与数量遗传等。主要进行稻、麦、棉、油菜、玉米等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等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重要性状功能性分子标记开发、育种新技术研发以及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基因组等组学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掘植物重要有利基因,利用远缘杂交、理化诱变技术、组织培养、生物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创造优异种质资源,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方法。

 

种子科学与技术

种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国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在国内最早开始培养种子科学硕、博士研究生,主要进行种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致力于提高我国种子科学研究和种子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在国内种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广泛影响。主要研究内容有:杂交种子高效制种技术、种子质量全程控制体系构建、种子休眠与穗萌调控、种子活力提升与机理、植物细胞器调控种子生理分子机制、种子防伪、种子智能丸化、种子引发增值技术和种子产业化、特种玉米资源发掘与新品种选育等,并参与国家种子标准的制定。主编出版《种子学》等全国统编种子科学教材16本(其中国家级教材2本),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

(种子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园艺学

园艺学科创建于1927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2007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园艺学科中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蔬菜学、茶学、果树学、观赏园艺学等二级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一、二、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2017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和浙江大学高峰学科建设计划。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建立了由欧美国家院士组成的浙江大学海外学术大师工作室,研究生出国交流率高达120%,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获批创建教育部 “111引智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研创了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柑橘优质生产与贮藏物流等核心关键技术和原创性成果。

 

 

果树学

果树学是园艺学的二级学科,由吴耕民先生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果树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果实采后生物学与贮藏物流、果实营养品质与消费指导。学科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面向国际科技前沿, 围绕果树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 针对果树产前、产中和产后全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先后选育了‘黄花’等砂梨和‘东魁’杨梅等果树品种,主编《果树育种学》等全国统编教材,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 浙江省和教育部一等奖8项,中国园艺学会首届华耐园艺科技奖。



         


8726cc0464ec08e2ad61c8c82bcc9f4


 

 









6 果树学)

 

 



蔬菜学

    蔬菜学科由我国著名园艺学家、现代园艺学奠基人吴耕民教授创建于1927年,经过李曙轩教授等几代人的努力,现已成为我国蔬菜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1981年成为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89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计划。现设有蔬菜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基因功能鉴定与调控、生理生化与代谢和生长发育与调控等四个研究方向。2006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与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5项。

 

../../../../../../../../../../../..

7 蔬菜学)

 

茶学

茶学学科始建于1952年,1956年批准为茶叶本科专业,1957年率先招收国外留学生,1962年率先招收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茶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被列为全国唯一的茶学博士学位授予点,1991年率先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学科点,并连续三次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茶学国家重点学科。茶学作为中国特色学科,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农、工、商、文、医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茶叶化学与功能成分开发、茶树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制茶工程与品质鉴定、茶文化与茶产业经营管理等,在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现了鲜明特色与显著优势。

../../../../../../../../../../../../

8  茶学)

 

一级学科: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学科创建于1936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1998年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属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双一流”A+和高峰建设学科。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2020年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A+;在2018年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国际评估中,被五位国际植物保护学领域院士专家一致评定为“outstanding” 。学科研究方向:基础昆虫学、植物病原生物学、有益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植物--病虫互作机理和抗病虫生物技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植物检疫等,设有3个研究所、1个农业农村部培训中心。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600余项,其中“973”专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8 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27 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5 项、国际合作项目 8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一等奖5项。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科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著名植物病理学家陈鸿逵教授是学科创始人。国内大批知名学者先后在该学科工作,建立分支学科,在植物病原物分类、作物病害生物防治、植物病理生理学和植物病理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深得国内同行赞赏,现已成为国家、农业部和浙江省三级重点学科,学科为硕士点、博士点和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专业点,教育部高校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点。合建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浙江省作物病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形成了病毒与生物技术、植物与病原物互作、植物免疫学与作物抗病基因工程、植物病原生物学、植物病害绿色防控与品质提升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0 植物病理学)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是中国近现代昆虫学的奠基学科之一。我国众多昆虫学先驱,如蔡邦华(院士)、周明牂、柳支英、祝汝佐、程淦藩、屈天祥和唐觉等曾在此任教,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人才和团队。在寄生蜂分类、害虫生物防治、农业昆虫学和资源昆虫学等领域研究于国内同行中享有盛誉。以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作物病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支撑,形成了昆虫进化生物学与生物防治、昆虫生态学与害虫综合治理、昆虫分子生物学与昆虫资源、昆虫入侵生物学与植物检疫、转基因抗虫植物与生物安全、昆虫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等特色研究方向。

11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农药学

农药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植物保护学二级学科,具有农药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1952年,原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开设植物化学保护课程,1973年受农业部委托牵头组织全国农药残留协作组工作,为我国第一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作出了突出贡献。1980年代建立农药生态毒理试验基地,系统研究农药残留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及人体健康的影响,成为农药残留及生态毒理研究优势单位之一。1989年成立农药环境毒理研究所,1999年更名为浙江大学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学科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建有广泛国际合作。

../../../../../../../../../../../../.

12 农药学)

 

2个独立的二级学科

生物物理学

生物物理学学科点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生物物理学的教学与科研机构之一。1981年和1984年先后被批准为生物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被审定为博士后流动站学科点,1989年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亚太地区核农学培训示范中心,1989年成为国家生物物理学重点学科点,1993年以来一直为农业部和浙江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2004年被授权成立“IAEA-浙江大学植物诱变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合作中心,逐步形成了以核技术等生物物理学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以服务 “三农为特色的学科点。已取得较高水平科研成果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6项、部省级50余项,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三次授予科技进步重大贡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

14 生物物理学)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学科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少数几个生物信息学科之一。2001年,浙江大学联合杭州华大成立浙江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朱军和杨焕明任所长),并开始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首批30名研究生分别由来自农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教师和杭州华大有关研究人员担任导师,郝柏林院士主持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后续又建立了IBM生物计算联合实验室(2003)、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2003)等生物信息学相关研究平台,现已成为国内主流学科之一,在全国形成广泛影响。已在《Bioinformatics》《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Genome Biology》等主流专业期刊和《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PNAS》等综合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出版有农科领域第一本《生物信息学》教材,国内第一本《植物基因组学》教材。

../../../../../../../../../../../../../

15 生物信息学)


 

专业学位

一级学科农业硕士

浙江大学作为首批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单位,2000年始招收在职人员,2009年始招收全日制学生,2014年本学位点更名为农业硕士,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学科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型以及农科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准确把握农业硕士培养目标,针对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和农业管理的特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硕士培养管理体系,切实保证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农科优秀人才。

 

 

一级学科:风景园林

园林学科是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特色学科,办学源自1952年成立的原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造园教研组,属全国最早的造园专业之一,后停办。自1983年起恢复园林专业招生,1994年至1998年招收风景园林专业,授予工学学士,1999年以后招收园林专业,授予农学学士,于2008年获批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基础研究与生态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已建立“观赏植物基因组与基因工程实验室”和“风景园林+人工智能实验室”两个科研平台,设立“孙筱祥园林艺术研究中心”。学科累计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纵向研究课题30余项,SCI收录论文80余篇,获授权专利3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