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学术论坛第300期“AI+生物育种”学术报告交流会在我院举办

编辑: 时间:2025年09月27日 访问次数:10

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助力浙江省“人工智能+农业农村”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前沿育种交叉融合,926日,西湖学术论坛第300期“AI+生物育种”学术报告交流会在我院成功举办。余位专家学者师生齐聚一堂,共话AI生物育种。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徐燕峰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黄翔峰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中国科学院重大任务局副局长谷晓峰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教育处副处长薛惠明浙江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程术希农生环科研部部长泮进明农学院党委书记吕黎江兄弟院校、科研机构、兄弟学院的各位专家领导出席会议。农学院副院长梁岩、方磊教授、关雪莹教授主持会议。

黄翔峰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本次“AI+生物育种”学术交流会的召开恰逢国家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和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的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价值。他强调,浙江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前瞻布局“农业设计育种”创新2030会聚计划,推动农学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已形成“AI育种家”、高通量三维植物表型平台等一系列智慧育种特色成果。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携手合作,共同打造AI赋能的种业创新高地,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徐燕峰副厅长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球农业面临多重挑战,AI与生物育种的深度融合为农业科技创新带来重要机遇。她强调,浙江大学在AI生物育种领域成果显著,特别是全球首款“一站式”育种智能体“AI育种家”的发布,体现了浙大在该领域的先行突破。她期待浙大持续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学研协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实现从“AI强”到“农业强”的跨越,并表示省农业农村厅将持续加大政策支持,与各方共同推动浙江农业科技再攀新高。

随后,“AI+生物育种”西湖学术论坛上农学院正式发布全球首款基于棉花全基因组大数据与AI加速算法的“一站式”育种智能体——“AI育种家”(AI Breeder for Crops,ABC)该平台的问世不仅让“智慧育种”的未来更加清晰可见更标志着我国在智慧农业与生物育种技术领域跻身国际前列

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作《神奇的AI与生物育种》主题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在AI赋能生物育种领域的前沿进展,以技术落地为核心,重点阐述了“AI+基因组预测”“AI+基因编辑”两大核心技术路径。胡院士进一步结合全球种业竞争格局与我国农业现代化需求,明确了“AI+生物育种”未来向多技术融合、全流程智能化、产业化深度落地迈进的发展方向。胡院士特别强调“未来属于拥抱AI的年轻科学家”,他指出,年轻科研工作者具备更强的技术接受度与创新活力,在AI与传统育种学科的交叉领域更易打破思维定式,有望成为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突破的核心力量,同时呼吁年轻学者既要夯实学科功底,也要主动掌握AI工具与数据分析能力,在跨学科融合中抢占未来种业创新的制高点。

浙江大学农学院方磊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谷晓峰副局长、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李林教授、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岑海燕教授、湘湖实验室李果研究员、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李环研究员、之江实验室傅帅研究员、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张哲特聘副研究员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农学院张天真教授在报告会进行了总结。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同志,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之江实验室、湘湖实验室、阿里巴巴达摩院等单位的三百余名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参会。

目前,我国育种技术从“一把尺子一杆秤”的传统经验,迈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组选择、AI智慧育种。作为这一伟大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浙大人要勇于担当、勇毅前行,助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科学布局,在我校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