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作之力,盟发展之能—— 浙江大学农学院成功举办中国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联盟 2024年年度会议

编辑: 时间:2024年12月30日 访问次数:91

为共商共议综合性大学涉农学院办学新路径,共谋共建农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赋能续航高等农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12月29日,由浙江大学农学院主办的中国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联盟2024年年度会议在紫金港校区求是大讲堂成功举办。25所高校共计42个涉农学院齐聚一堂,共话高等农林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作为。中国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联盟成立于2020年,由浙江大学农学院联合发起,旨在整合各高校农业教育资源,促进跨校交流与合作,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孙法军视频致辞,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健出席并致辞。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二级巡视员陈建光,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农产品加工处副处长张帆,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葛信勇,塔里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宏荣,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副处长薛惠明,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江全元,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处副处长倪加旎,以及25所联盟单位领导出席开幕式。

吴健指出,农业乃国家之根本,是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基石。面临农林教育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新挑战,综合性大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构建联盟高校交叉协同和创新合作的“新机制”,重点回答“协同怎么联”的问题;要开辟农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重点回答“专业怎么优”的问题;要创新农科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融合的“新举措”,重点回答“人才怎么强”的问题,为新农科教育提供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新方案、新路径、新经验。

孙法军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三农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各界同仁表示感谢。他指出,联盟各成员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农高等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产业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一要谋深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这篇大文章,二要扎实推进新型农科人才培养,三要加快推进农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四要下沉一线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探索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有效路径,推动农科教协同快速发展。

开幕式由第一届联盟理事长、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副主任陈学新教授主持。

陈建光作题为“乡村产业的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乡村产业部分)导读”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强龙头是增强乡村产业带动力的重大关键,补短板是增强乡村产业协同力的核心动力,兴业态是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的必然趋势,树品牌是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向。通过树好农业产业链三大品牌、打造好乡村产业六大阵地、开展好开展乡村产业五大分类,推动乡村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联盟的13所高校代表,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贵州大学农学院、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吉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西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扬州大学农学院、郑州大学农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以及浙江大学分别围绕各自在推动新农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就因地制宜培养新农科人才的新举措、新模式等内容作了精彩的交流报告。

本次会议举行了理事会会议,第一届联盟理事长陈学新教授代表第一届联盟理事会作工作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了联盟理事单位新增二级学院名单,并全体表决产生新一届理事和常务理事。随后,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联盟新一届理事长与副理事长,西南大学王进军当选联盟新一届理事长。

闭幕式上进行了理事长、荣誉理事长的证书颁发仪式以及副理事长单位的授牌仪式。第二届理事长单位代表,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葛信勇研究员发表讲话。他表示,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联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加强交流与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携手共进共同探索农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闭幕式上,中国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联盟成员单位重磅联合发布了杭州倡议,明确了联盟下一步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指南。倡议提出,要播初心使命之种,共筑农科思政育人新高地;要扎专业建设之根,共创农科人才培养新矩阵;要强实践教育之茎,共享农科创新协同新生态;要绽全球引领之花,共迎农科国际合作新机遇。闭幕式在盟旗交接仪式中落下帷幕。

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涉农高校加快培养农科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中国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联盟会继续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携手共进,共同探索农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为培养造就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