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专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编辑: 时间:2021年11月25日 访问次数:1148

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时代楷模”先进事迹,20211124日,浙江大学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时代楷模”朱有勇在求是大讲堂为浙大师生作专题报告。报告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农生环学部常务副主任喻景权主持。


在求是讲座教授聘任仪式上,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科带头人陈学新向与会师生介绍了朱有勇院士的履历及事迹。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浙江大学人才办主任、组织部副部长许翾为朱有勇院士颁发求是讲座教授聘任证书并佩戴校徽。


朱有勇院士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题,为师生分享了自己作为中国工程院定点澜沧科技扶贫的一员数十年来的扶贫故事。“看到澜沧大山里人民的生活状态,就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环境,几十年过去,我国边境地区依然如此贫穷,我们科学家所研究的东西,所发表的文章没有真正用到老百姓的身上,这让我十分愧疚。我们一定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运用我们的技术成果真正帮助百姓脱贫致富!”朱有勇院士深情地说道。


澜沧是我国典型的边境深度贫困区,交通不便、信息滞后、人畜同住的农村环境和同少数民族同胞间的语言障碍让朱院士一行的扶贫路充满了挑战。“对于在农村长大的我,艰苦的条件不算什么,身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出科研成果也不难,但是真的要百来个村子一个村一个村地带动农民致富,真的把你的科技变成经济效益,当时我的心中真的没有底”朱院士说。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朱院士及所在团队将澜沧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环境和作物生物学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森林资源优渥、光热水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大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冬季特色水果蔬菜、粮食生产和畜牧产业等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真正做到把“青山”变成“金山”。


 “科技扶贫的核心是产业创新,这要求我们进一步科技成果转化为特色产业”。朱院士团队将当地的林下生境与三七生物学特性相耦合,让中药回归山野林中,创建了高品质、高效益、低成本的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林下有机三七生产技术体系,实现林下资源创新。针对闲田资源,将冬天旱季生境与马铃薯生物学特点相结合,打造了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冬作马铃薯种植体系,有效抑制了病害流行,实现冬季资源创新。

“扶贫先扶智”,朱院士及所在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仅为澜沧当地推广了一批新技术,同时围绕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自2017年起面向全县20个乡镇启动“直过民族乡土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起每年招收10个班约600个农民开展技术认知、田间管理、市场营销、总结规划等专项培训,整合院士师资,探索出一套适宜当地农民特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至今已培养了2160名有知识、有视野、有技术的新型农民,促进了一大批整村脱贫,树立了“造血式”扶贫的典范。

现场,朱有勇院士与浙江大学农学院连续八年来对口支援云南景东的菌菇业专家陈再鸣交流了扶贫经验,并表示做扶贫产品要打好质量牌,把产品做到极致。“我们要努力把科研项目前置到生产一线,把资源变成技术和科技产品。”朱院士在师生互动环节呼吁当代农科青年积极投入产业发展,深入一线,发挥科技工作者主力军的作用。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院长邱利民,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叶恭银、常务副院长孙崇德分别代表求是学院和农学院向朱有勇院士颁发了感谢状。


朱有勇院士以生动的案例和故事为师生展现了科技扶贫工作者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质朴真挚的“为民情怀”,更启发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心怀“国之大者”,发扬科学家精神,自觉将科技创新和人民福祉相结合,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何霞红,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蔡红、副院长刘屹湘,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惠川,澜沧田丰林下三七种植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赵 泰受邀出席会议。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处处长马忠华,求是学院党委副书记包松、徐晓峰、詹美燕,还有来自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师生代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