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0日,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成立30周年暨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双先”表彰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召开。会上,农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关工委顾问、求是宣讲团团长邹先定被授予“最美五老”荣誉称号并代表获奖人员上台作交流发言。
邹先定教授出生于1943年,是一位有47年党龄的老党员,曾在“沙家浜团”当兵,连续6年评为“五好战士”。曾担任浙江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2012年起担任浙江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求是宣讲团团长。退休16年来,邹先定始终以关心下一代为己任,不遗余力地宣讲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浙大求是精神,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他创办了“浙江大学邹怀熙励志奖学金”,传递大爱、播撒情怀,曾获得浙江省“最美老干部”、浙江省学生资助“最美爱心人物”等荣誉。
2012年,邹先定多次婉言谢绝外单位聘用,毫不迟疑地接受浙江大学关工委顾问和宣讲团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宣讲团集聚了一大批来自各个专业领域的、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扎实理论功底的老教授。邹先定带领宣讲团的老教授们,秉承“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工作原则,面向浙大学子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在他的倡议下,浙大关工委联合相关部门组建了“在鲜红的党旗下”党建教育平台。宣讲团的老教授们和年轻的学生党支部干部们,一边携手探索、一边实践创新,创设了“浙大红色基因库”、“五老微党课讲坛”、“浙大学生党员学习体验线路”等红色教育实践载体。目前,该平台已在全校14个院(园)系设立了子平台。邹先定带领宣讲团深入各院系,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青年骨干等开展讲座培训,组织面对面交流座谈,一起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把自己的青春奋斗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过程之中。
为更精准地宣讲理论、更好地完成任务,邹先定以学者严谨的学风和治学态度,在69岁那年重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72岁重读《资本论》、74岁研读《中国哲学史新编》。他还下功夫通读无产阶级革命家人物传记,反复精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实地瞻仰国内外革命圣地,锻造自己的“知识链”。他的宣讲从老子、孔子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大数据时代,既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宣讲结束后,邹先定会结合现场反应与学生反馈,精益求精地再次修改,以备下次宣讲。几年下来,他收集了100多项专题资料,积累的宣讲札记、学习笔记有20多本。他还将退休后的宣讲稿汇编成40余万字的《愿继续耕耘在这土地上》。本子上密密麻麻、花花绿绿的注释和修改标记,倾注的是一位长者对下一代的赤忱和心血。在宣讲中,邹先定坚持导学融合、情景相容的方式,迄今为止,邹先定已作了上百场宣讲,受众达万余人。
邹先定主持编写《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史》,前后历时7年,成就了这部130余万字的宏篇巨章,这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宝贵史料,也是浙江大学校史中第一部学院史。正是基于对文化传承的高度负责,2016年邹先定又主编了40余万字的方志类校园忆述文集《我心中的华家池》,受到海内外校友的广泛好评。他还积极参加我国核农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陈子元院士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在京赴会期间,因劳累过度导致视网膜裂孔,视力明显下降。在与病痛抗争过程中,他依然继续向学生开展宣讲。邹先定现仍笔耕不辍,克服视力问题,着手主持编写《我心中的华家池》第二辑。
邹先定常常说,他要坚持做到“两不变”和“两不忘”:勤奋笔耕不变,乐于奉献不变;关心下一代不忘,做学生思想宣传教育工作不忘。对于下一代,他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多。在他简朴的家中,常有一批批莘莘学子上门来访。邹先定从不觉得厌烦。相反,他喜欢与学生们促膝谈心、解惑释疑。他自己省吃俭用,但看到家境困难学子生活拮据,却十分大方。2007年,他向陈子元教育基金会捐款一万元,向浙江大学农学院学生、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干部培训中心、浙江省科技干部培训中心捐赠《现代农业导论》,向华家池子弟小学捐赠图书,在南浔练市小学里设立“邹先定图书专柜”……2015年,他以其祖父名义,设立了“浙江大学邹怀熙励志奖学金”,每年从退休金里拿出至少1万元资助家乡江西赣东北革命老区在浙求学的困难学生。受助学生小孙说起邹爷爷,激动地说:“奖学金伴我三年有余,它不断鼓励着我,让我不断前行,感到一份邻家长辈般的真情与关爱,它很纯朴,很贴近我。”截至2019年,邹先定共捐赠奖学金13万元,受助学生达38人次,其中6名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邹先定长在红旗下,红色是他一辈子的底色。他教育学生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听党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就干好啥。”正如他的书名,愿继续耕耘在这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