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学(090202)

编辑:admin 时间:2017年04月24日 访问次数:8798

浙江大学蔬菜学科由我国著名园艺学家、现代园艺学奠基人吴耕民教授创建于1927年,经过李曙轩教授等几代人的努力,现已经成为我国蔬菜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1981年成为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89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再次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现为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点、教育部高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点和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的重要依托单位。2003年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所在的园艺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现有从事教学、科研人员 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人, 教授13人,副高职3人,有博士学位18人;其中长江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人才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3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2人。蔬菜作物对非生物逆境应答的生理机制及其调控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本学科现有蔬菜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基因功能鉴定与调控、生理生化与代谢和生长发育与调控等四个研究方向。在教学科研中努力瞄准世界学科前沿,吸收生命科学、工程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科技进步,在蔬菜作物的发育生理、连作障碍生理生态机制、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机理、种子生理、种质创新、营养生理和设施园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形成了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蔬菜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方向:该方向主要借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并有机结合物理(化学)诱变、远缘渐渗杂交、离体嫁接、倍性育种等技术手段,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逆境环境及人类的健康需求,开展遗传资源的分子评价、分子设计与聚合育种研究,实现创新种质、造福人类的研究目标和宗旨。本方向重点以我国乃至世界重要园艺经济作物,如十字花科芥菜类、葫芦科瓜类、茄果类、珍稀食用(药用)真菌(植物)等为研究材料,开展抗病(生物抗性)、抗逆(非生物抗性)、特殊营养品质等优异种质的定向创制、功能基因的鉴定、功能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以及核质互作调控重要性状的分子机理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及环境友好型的功能型新品种、新技术开发等应用技术研发工作。 

蔬菜基因功能鉴定与调控方向:该方向主要通过分离、克隆与植物发育特定事件相关基因,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其表达调控规律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行研究,同时,运用分子育种等手段进行蔬菜种质创新与应用。本方向重点以白菜等十字花科与番茄等茄科蔬菜作物生殖发育、抗逆与抗病相关的突变体等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花粉发育、授粉受精、胚囊与胚胎发育、抗逆与抗病等相关基因功能鉴定及其上述发育过程的分子机理与分子标记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进行十字花科植物与茄科蔬菜作物分子育种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番茄等茄果类蔬菜优异新种质创制,并选育新品种。

蔬菜生理生化与代谢方向:该方向综合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方法,研究蔬菜作物产品器官品质形成、次生代谢物质的代谢与调控和逆境适应的分子机制;以及蔬菜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利用,功能食品的设计与功能型品种选育。本方向重点以芸薹属蔬菜,番茄和水生蔬菜等为研究对象,围绕植物激素与次生代谢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主要研究植物次生代谢物质芥子油苷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调控及其在芸薹属作物改良中的应用;植物激素与芥子油苷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植物激素的互作在番茄类胡萝卜生物合成与调控以及番茄逆境适应性中的功能等。

蔬菜生长发育与调控方向:该方向以番茄、黄瓜等我国重要栽培蔬菜为对象,研究并明确植物细胞、器官、组织、整体与群体在不同环境(包括可控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分化、形态建成及其分子水平的调控机制,主要农作物在不同逆境及优化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与分子机理。研究利用植物化学调控、设施农业等环境优化手段来减缓作物逆境胁迫、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安全,为我国蔬菜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内容:蔬菜作物对环境适应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自由基产生、redox信号及其调控机制; 果实发育中植物激素的互作机制; 连作障碍的形成与克服机制; 蔬菜产品中农药代谢与调控机制。 

 


学科具有代表性的获奖项目、代表性成果

20112016年本学科以第一完成单位共发表论文400 多篇,其中SCI 论文180多篇。影响因子大于5SCI论文有80多篇,其中大于10的有5篇,并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Genetics [IF: 31.616]发表了论文,主编或副主编教材或专著6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

近年来代表性获奖有:

(1)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蔬菜作物对非生物逆境应答的生理机制及其调控(第一完成单位)

(2)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第一完成单位)

(3)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我国重要设施果菜连作障碍防控策略、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第一完成单位)

(4)   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南方型高效设施园艺关键技术研发与生产模式创新及其产业化(第一完成单位)

(5)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设施瓜类生长发育调控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第一完成单位)

(6)   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可控设施环境下蔬菜生育障碍的克服机制与配套技术(第一完成单位)

(7)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低温对黄瓜光合机构、吸收光能和电子流分配的影响(第一完成单位)

(8)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油菜素内酯调控黄瓜光合作用、抗逆性及农药代谢的生理与分子机理研究(第一完成单位)

(9)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CPPU诱导瓠瓜单性结实生理和分子生理学机制研究(第一完成单位)

(10)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果菜类蔬菜根系限制下能量代谢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第一完成单位)

 

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果

研究所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的良好平台,重在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中,重视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选题,指导学生掌握选学题目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相关实验技术,数据分析技能和写作技巧,完成毕业设计。研究所十分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5年来有2篇博士论文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博士论文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设有李曙轩蔬菜科学奖励基金陈子元农业科学奖励基金等多项研究生奖励基金。同时,研究所十分注重研究生的国际联合培养,先后有10余位研究生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进行联合培养;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

      研究生学习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每年均有3~5位研究生发表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已有博士研究生发表单篇影响因子达10以上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