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一种能够耐受电离辐射、氧化剂等极端环境的微生物,是研究生物体与极端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和进化过程的重要模式生物。此前的研究主要是从胞内抗性系统、DNA损伤修复系统等方面探讨耐辐射奇球菌的抗性机理。
近日,农学院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博士生林琳等的研究首次发现了耐辐射奇球菌利用特殊的DqsIR群体感应系统(DqsIR Quorum sensing)作为菌体细胞间信号通讯途径参与菌群水平的氧化胁迫压力响应。该结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微生物学期刊Molecular Microbiology(doi: 10.1111/mmi.13331),通讯作者为田兵教授和华跃进教授。
该论文报道了耐辐射奇球菌具有不同于其他微生物的新型AHL合成酶,命名为DqsI,在氧化胁迫条件下DqsI表达上调导致合成并积累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实现细胞之间相互的交流与沟通,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氧化条件依赖的群体感应机制;AHLs通过与特殊的调控因子DqsR相互作用调节了抗逆基因的转录水平,参与了耐辐射奇球菌的氧化胁迫抗性作用。研究结果为从群体水平上揭示耐辐射奇球菌的极端环境抗性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DqsIR群体感应系统可能普遍存在于耐辐射奇球菌所属的极端微生物Deinococcus中,这种信号通讯途径对于这些极端微生物的抗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该研究团队在耐辐射奇球菌等极端微生物的环境抗性机理和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耐辐射奇球菌DqsIR群体感应途径工作原理示意图
(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