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2年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全国科技周活动之一,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5月22日,由浙江大学、国际水稻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三门县人民政府、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承办的“国际水稻有害生物治理的生态工程启动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三门县隆重举行。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陈生斗主任、国际水稻研究所香广伦院士(Kong Leong Heong)、浙江省农业厅叶新才副厅长、浙江省农科院张明生副院长、台州市农业局杨昌国书记和三门县领导董服标书记、陈彩明副县长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陈生斗主任、叶新才副厅长、香广伦院士、张明生副院长、董服标书记和陈彩明副县长,共同点亮了启动球,象征着中国首个“水稻有害生物治理的生态工程”跨出了标志性的一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周雪平院长主持了启动仪式。
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来自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菲律宾维萨亚斯国立大学、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项目,南方主要水稻生产省市植保系统、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浙江省农业厅及各市县农业局、浙江省农科院和浙江大学等单位的科研、教学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代表,共计100多人。启动仪式上发布了组委会中方主席祝增荣教授等的《生态工程治理水稻有害生物》专著、《生态工程治理水稻害虫技术挂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技术说明活页纸、书签和对联等一系列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产品,受到了与会者的啧啧称赞。CCTV7等中央和地方媒体采访记录整个过程。
有害生物是农作物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其发生和防治活动对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寻求针对有害生物的高效治理技术,使得农业在高效、生态、健康和谐状态下可持续发展,以期生产出数量足够、质量优秀、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实现中国农业和社会整体的科学发展,是农业行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科学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近十多年以来,国内外在多种作物生态系统中对有害生物治理的生态工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启动仪式后,会议外方主席香广伦院士、特邀嘉宾葛杰夫(Geoff Gurr)教授和茉莉(Monina Escalada)教授从国际角度分析阐明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害生物治理的生态工程的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方法和应用实例,阐述了该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益处,为世界各地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稳定性做出的重大贡献。浙江农科院吕仲贤教授从中国水稻有害生物发生与治理的实际需求,描述了水稻有害生物治理的生态工程在浙江金华取得的成功实例;浙江大学祝增荣教授则从回顾水稻有害生物发生治理的简要历史、化学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内涵差异,并以三门实地生态实验研究的数据分析阐明生态工程完全可以在亚热带这一常人认为自然控制作用低的地区取得成功,纠正“不用农药,将会饥荒”的不全面认识,表明生态工程在浙江以及国内其它省市推广的可行性。南京农业大学翟保平教授从长期的稻飞虱动态数据提出在中国应用生态工程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困难,提出可能遇到的问题,注意生态工程国际性与中国特色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生态工程的实践,更加坚定了各位学者及领导在中国推行有害生物治理的生态工程技术的信心。最后,祝增荣教授提出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的水稻有害生物治理的生态工程的行动口号—“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生态工程”,并以“生态工程治虫,绿色植保要术”突出生态工程技术在绿色植保中的地位,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
会后,参会代表深入三门县何家村进行野外考察。何家村正是春夏交接季节,错落有致的梯田,植被丰富多样,田内或席草蓬勃、或正好灌水翻耕,田埂上按规划已经种下芝麻、葵花和大豆,为未来将在水稻田对付迁入的稻飞虱等害虫的天敌准备好了蜜源植物;热情洋溢的农民,他们采用生态工程的积极态度和知识储备,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生态工程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和希望。这里是浙江大学、国际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浙江省农业厅等单位与三门县农业局多年合作的研究基地之一,自从2000年以来,这里的水稻就不用农药,通过采用良种、水肥调控、保护天敌等生态工程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2005~2008年在周边稻飞虱特大发生的情况下,这里没有一分田被稻飞虱吃成虱烧。“何家生态稻米”已被认证为“有机转换产品”,成为著名品牌,稻谷和稻米单价比周边平原地区的每亩分别增加80%和125%,产生了十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目前何家周边已有近20个村的200户农户参加何家生态稻米专业合作社,2012年生态稻米种植面积将达3000亩,并向整个三门县西部绿色生态农业区辐射。“种植生态水稻是一个载体,种下发展生态农业的文化才是根本。”三门县农业局局长叶雄成表示,该县目前正在探索推广生态稻米+高山蔬菜的轮作生产模式,不断衍生生态产品,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团经营模式也在进一步推进。
水稻有害生物治理的生态工程是应对新时期农村社会变迁、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新举措。本世纪中叶地球人口达到90亿,既要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又要能保证农田有可持续的生产力,更需求保障代际公平和代内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增产与可持续必须同时兼顾。启动仪式后,水稻有害生物治理的生态工程将继续在浙江省金华市、台州市、宁波市、湖州市、温州市、丽水市等进一步推广,2012年的面积将达到数万亩;同时,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总体安排,将在广西、贵州、湖北、湖南、安徽、上海等地扩大。虽然有不同看法,但正如一些与会者所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成功的范例就有推而广之的可能性”,该项技术将不断完善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推开,“我们要怀着既要生产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既要安民利民又要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文:曹婷婷、周瀛等/ 图:高垒、高明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