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辰常务副书记带队视察武义浙江大学农学院结对帮扶基地

编辑:admin 时间:2011年01月17日 访问次数:3698

     2011年1月12日,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子辰,校发展委员会副主席王玉芝,党办、校办副主任胡旭阳,机关党委书记、组织部副部长陈智敏,地方合作处处长张明方,工会常务副主席曾广杰,地方合作处副处长程荣霞,计财处副处长胡素英,农学院副院长华跃进,农推中心副主任宋文坚,出版社党总支副书记张明,后勤集团党委副书记兼副总经理吴祖国等一行,在武义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陪同下,冒着严寒,赴武义县新宅镇新宅村浙江大学农学院结对帮扶基地视察。
陈子辰常务副书记等一行来到浙江大学农学院“新宅村丘陵山地生态水果等高科技农产品示范与推广基地”考察建设情况,就当地的土壤、气候状况对果树生长的影响等诸多问题仔细询问了村干部和低收入农民,最后在村委会议室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就基地建设、低收入农户增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陈子辰常务副书记充分肯定了农学院结对帮扶所取得的成绩,肯定了这种创新的帮扶模式,并希望学校地方合作处、农推中心、管理学院和农学院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做好基地建设的后续工作,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引领和示范作用,把基地打造成精品工程,将浙大教师更多的科研成果推广到基地,辐射到更多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带动更多的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2008年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工作以来,农学院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学院常务副院长周雪平、党委书记楼成礼、分管副院长华跃进等班子领导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注重资源整合,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武义新宅村低收入农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带动特色产业增效、以基地建设带动农民增收、以“基地+农户”提高农民组织化,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帮扶模式。几年来,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在农业科研方面的优势,积极帮助结对村开发特色农业,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受到了结对帮扶镇村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一是理清思路、制订规划。院主要领导和教师50多人次先后赴武义新宅村深入农户、田头和荒山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地气候和资源优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农民的需求,帮助制定了“新宅村丘陵山地生态水果等高科技农产品示范与推广基地建设”规划。二是引进资金、指导建设。仅2010年,为新宅村争取项目资金70余万元,完成开垦荒地70多亩,建立了以低收入农户为主的三个核心特色产业示范区,其中无公害甜糯玉米核心示范区15亩、甜樱桃核心示范区35亩、日本大果和高糖度水蜜桃核心示范区20亩,并以核心示范区为中心,向全村及新宅镇其他村辐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基地机耕路4公里,建成基地灌溉、仓贮等设施十余处。三是培训农户、推广技术。农学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注重选种育种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先后引进包括浙江大学选育的甜糯玉米、高糖度“白蜜”、甜樱桃等新品种7个以上,并在学院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实行基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果树苗成活率,“白蜜”水蜜桃当年成活率高达99%以上,第一年果树成活、第二年树体成型、第三年全面挂果,盛产期果实亩产控制在3000斤,平均果重达到200-250,平均糖度高达15-18Brix,亩经济效益达到3000元以上。另一方面,注重短、中、长期相结合,确保当年初见成效,中、长期效益持续提高,大大增强了广大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信心。例如甜糯玉米通过品种更新和配套绿色栽培技术的应用,两季相加每亩产出1400公斤,由于其口感好、绿色环保,每公斤鲜食玉米果穗售价达到8元,果穗还未完全成熟,就被企业和机关预订,种植农户普遍尝到新品种新技术带来的高利润,极大地推动了低收入农户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创新机制、力求长效。积极与扶贫部门联系,争取了30万元资金建立村级发展互助组织试点,指导制定互助组织制度,完善互助组织机制,引导农户积极加入互助组织,着力帮助解决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缺资金的问题,通过试点,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户的发展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和金融意识。三年来,此建设项目已成为新宅村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2010年学校决定以农学院帮扶基地为浙江大学的结对帮扶示范点,通过示范,既为教师的科研成果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又引领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带动低收入农户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