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学问,先做人
6月7日下午,农学院首届博士生绿色论坛百优导师走访小组再次踏上走访行程,拜访了农学院昆虫所退休教授胡萃先生。胡先生以自己切身经验为例针对研究生在校学习、科研、生活的问题,用朴实的话语从做人和做学问两方面对广大研究生给予重要启发。
1、平等交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
现在很多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与导师缺乏沟通,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更不知道怎么面对导师的意见。胡先生回忆了自己当初指导学生的经历,他说,实验室研究所是一个平等的集体。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应该学会独立思考,更应该培养与导师平等交流的勇气。通过实验室内部做报告,平等交流,不怕争论,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
2、举一反三,如海绵般汲取知识
研究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问题上,胡先生建议学生知识面要广而非仅局限于自己所学专业,应该举一反三,善于向不同的人学习,像海绵一样汲取各种知识。胡先生说自己是研究寄生蜂的,可是在看到古人竟然懂得用昆虫来推测死亡时间后,他就决心研究法医昆虫学,自己查阅资料,向外国专家请教学问。他建议研究生至少参加一两次全国或国际会议。
3、严谨科研,敢于占领全新领域
谈到科研,胡先生说,研究选题不但理论上要有意义,也要能应用于生产。对实验数据严格检验,核对多次,反复推敲。研究生要积极努力,刻苦勤奋,更要不畏艰难,敢于去占领全新的领域。
胡先生还谈到了导师如何指导研究生的问题,他说主要是处理好抓手-放手的问题。首先招生要把好关,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初期给予指导,后期让研究生自己放手做。研究生培养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
胡萃教授,主要从事害虫生物防治、农业昆虫学及资源昆虫学研究,近年来又在国内率先开展法医昆虫学教学科研工作。已在国内外发表论著350余篇(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8项,中国农科院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1991年获国务院签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和2000年连续二届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杯;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2年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现农学院许多老师都是他门下学子,如刘树生教授、张传溪教授、叶恭银教授等等。
研究生会新闻信息中心韩瑞侯虎威吴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