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慕农科先贤 平凡伟大 感悟浙大精神 时代责任――与浙大农科著名教授子女座谈浙大精神

编辑:admin 时间:2017年05月03日 访问次数:954

        双甲子波澜壮阔,百廿年风雨同舟。在日寇侵略、文军长征的艰难岁月,正是有了师生们的担当,浙江大学才能在烽火狼烟中崛起,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并将“求是”精神发扬光大。

        4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朱祖祥之女朱荫湄,中国植物病理学奠基人、一级教授陈鸿逵先生之女陈健宽,原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陈锡臣先生之子陈天来共三位浙大农科著名教授子女齐聚紫金港校区,讲述父辈西迁故事,与现场近300位师生分享浙大精神的深刻内涵。

有国才有家

在座谈会的现场,朱荫湄动情地说道,有国才有家!

朱荫湄父母保留的两张照片特别触动她。从西装革履的毕业照到披蓑衣戴斗笠的西迁照,时间仅仅相隔一个月,但是中国社会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存亡之际,所有人都无暇顾及个人利益。

在一路西迁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历尽了艰辛。从火车到坐船再到徒步前行,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师生们仍利用一切机会上课学习。来到泰和时,尽管朱荫湄的父母带的班级即将毕业,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带领学生种树育林,造福子孙后代。

朱荫湄表示,一位位风华正茂的学生从美丽的华家池离开,跋涉在浙、赣、湘、粤、黔的穷乡僻壤,强烈的落差恰恰说明了没有国家就没有家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浙大师生保护浙大资产转移,在贫瘠的条件下创造条件编撰讲义、改进仪器设备,恰恰表现了浙大师生对家国的担当。  

科技兴农、科技救国

陈健宽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踏上了浙江大学西迁之路。尽管当时日寇频频轰炸杭州笕桥机场,时局动荡,但在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下,浙江大学仍井然有序地办学、上课。

到了湄潭,社会环境相对安稳,但是简陋的条件却让师生们犯了难。没有电,从杭州的带去的设备没法运作,许多实验无法开展。通过不断试验木炭、黏土、草木灰的比例,陈鸿逵先生终于制作出能够保温12小时左右的炭条,这解决了实验定温的问题,保证了白木耳人工栽培的研究能够顺利开展。

“我父亲还在家里给学生开读书会,让学生们阅读指定书目、分享感想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陈健宽表示,她的父亲还教学生们如何保护书本,鼓励学生跨系听课,掌握科学技术。从湄潭回来的时候,学生们的行李箱里装满了父亲的书。

老师们的这种不怕艰苦、迎难而上、热心科技救国的精神让陈健宽印象颇深。“湄潭七年非常值得怀念。”   





携手共进,实事求是

陈天来在父亲陈锡臣的执教生涯中,深刻地体会到了求是精神的内涵。

1939年,日本对宜山进行了三次疯狂的轰炸,118颗炸弹炸毁了8间宿舍、3间教室。虽然现场师生无一人重伤,但许多学生因此失去了住所。这时,所有师生都自发地捐献物资,学校也拨下救济款,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我父亲热爱农业,对科研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陈天来和全场师生分享道,1958年,陈锡臣作为浙江省粮食验收小组成员之一,受邀对浙江某县的粮食产量进行测算。当他将实际测算结果告知副县长时,却遭到了副县长的威胁——不把产量提高,就不给饭吃。



肩负使命,弘扬浙大精神

在场同学们感动于农科先贤的精神,从爱国爱党精神的时代内涵、农科精神的传承与浙大学生的担当等角度与嘉宾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感。他们表示,他们正享受着和平的、优渥的学习环境,决不能忘记先贤奠定的基础和遗留的精神财富。浙江大学的历史是一部光荣史,而农科学子更应该扛旗在前,肩负起新时代下践行与传播浙大精神的时代责任。


浙江大学关工委求是宣讲团团长邹先定,原浙江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彭凤仪会同三位嘉宾参与座谈,与在场师生畅论浙大精神。邹先定老师动情地说道,三位先师为代表的一代农科先贤留传给我们的是浩然的正气和求是勤朴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们身上的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从而实践我们的“求是”路径,竺可桢老校长所强调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行动中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以我们新一代求是人的责任和担当承担起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的使命,未来不只有“东方的剑桥”更应有“西方的浙大”。

本次活动兼具了思想的深度、境界的高度、视野的宽度和情感的温度,不但为同学们解答了疑惑,更用浙大精神照亮了同学们的理想灯和前行路,活动由浙江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承办,农学院博士生周继红主持,浙江大学关工委、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离退休处、华家池校区党工委管委会、校工会、校团委、生工食品学院、农学院、云峰学园等部门领导和来自农学院与云峰学园应用生物科学大类的近300位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周亦颖、张颖/摄影 马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