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动态

浙江大学果实品质生物学团队揭示果实采后品质劣变与低温贮藏的耦合机制

日期:2022-12-17

果实风味品质是影响消费者喜好的重要因素。低温贮藏被广泛用于延长采后货架寿命,然而过度追求货架寿命的贮藏时间导致果实风味品质下降,相关的调控机制并不清楚。近日,浙江大学果实品质生物学团队在综合学科一流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2021IF12.822)发表题为“Chilling-induced peach flavor loss is associated with expression and DNA methylation of functional genes”(https://doi.org/10.1016/j.jare.2022.12.003)的研究论文。通过结合代谢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建立了基于“小时--周”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多组学动态变化模式,解析了采后低温对果实品质的调控机制。

桃果实置于采后低温贮藏,果实内部温度快速下降,伴随有乙烯释放量的大幅度下降和成熟进程明显延缓。进一步分析质地、可溶性糖、有机酸、芳香物质等品质指标的变化,发现芳香物质含量的变化最为显著,随贮藏时间延长快速下降。通过联合GC-MS代谢组和RNA-Seq转录组数据,筛选获得了参与芳香物质含量变化的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转录因子PpMADS2通过直接结合启动子的方式激活PpAAT1转录,过量表达PpMADS2显著促进PpAAT1表达和芳香物质积累。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分析显示,采后低温诱导了桃果实DNA甲基化水平,在低温7天达到峰值随后降低。低温抑制的芳香物质合成结构基因PpAAT1PpTPS1PpTPS3和转录因子PpMADS2及乙烯合成基因PpACS1的表达伴随有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水平的增加。同时,研究发现了基于CAMTA1-CBF6通路的果实应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时间维度上不同尺度的多组学联合分析,揭示了桃果实品质与采后低温应答的耦合机制,解析了风味品质劣变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是团队PNAS论文发现DNA甲基化参与低温调控果实风味丢失,以及New Phytologst论文揭示转录因子和DNA去甲基化酶协同调控果实成熟和风味品质的拓展,相关工作为研究果实采后品质劣变和环境因子应答提供了有益参考。浙江大学果实品质生物学团队张波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段文宜博士为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工作)。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访问次数: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