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杭城迎来了短暂的阳光,冬日的华家池校区风景如画。即将步入2020年,浙江大学农学院也将要迎来她的110周岁生日。值此之际,茶学本科生党支部的13位同志们一同前往华家池校区,与邹先定老师一同探讨农学院110周年来变革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在农学院新征程上广大学子需要的使命与担当。
走进会议室,邹先定老师同以往一样神采奕奕,胸前的党徽闪闪发光。他笑着和每一位同志握手,欢迎同志们的到来。邹老师称赞道,同志们到的非常准时,这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恪守自己的承诺,说到做到。邹老师还感叹道,我们正处于黄金时代,尤其要珍惜时间,不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像挤海绵中的水一样,挤一挤时间总会有的。
(邹老师与同志们谈论农学院历史)
农学院建立110周年,邹老师对此感触颇深。“我十八岁就来到了华家池校区,一直到76岁,我还在华家池校区。”农学院一直坐落于华家池校区,紫金港校区成立后才离开华家池校区。邹老师见证了农学院的风风雨雨,这里诞生了许多灿若星辰的名字。邹子侃、于子三、陈敬森,每一个农学学子都将他们的光辉事迹印刻在心中。林启建立了求是书院,竺可桢大力推动了农学的发展,吴觉农、孙逢吉等诸多农科先贤为农学院的发展鞠躬尽瘁。这里,诞生了陈建平、吴培松等二十一名院士,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爱生如子的农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毕业后遍布中国大地,同志们也为自己是农学学子而自豪。
(邹老师讲述《我心中的华家池》编写历程)
谈到对农学院的回忆,邹老师拿出了《我心中的华家池》这本书。2003年,在朱军老师的邀请下,邹老师开始编写农学院院史,于2010年全部完成。邹老师笑着说,这是献给农学院100岁的生日礼物。邹老师考虑到,院史是相对客观的,而回忆录这种主观的记录更能贴近师生们,因此开始编写《我心中的华家池》。上下两部,近十年时间,数百位老师参与,共计80万字,《我心中的华家池》就这样诞生了。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这是邹老师给农学院110周岁的生日礼物。编写这本书的过程虽然艰辛,但是邹老师乐在其中,“不认识的字就翻新华字典,字典都翻烂了”“是我的学生们推着我向前进,我在编写的过程中是个受教育者”。一点一滴,一字一句,汇聚成农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
(邹先定老师的“最美五老”勋章和《我心中的华家池》第二卷)
在对农学院未来的期许中,邹老师了解到同志们对实践课程的关心。他强调,农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离不开实践作业的,但同时也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四校合并后,农学院的实践课程确实有所减少,但是学科交叉方面大大加强。邹老师以灰学创始人孙万鹏为例,孙老师虽然是研究植保出身,但是他也懂哲学。所以同志们也需要广泛学习,科学、人文、艺术、实践都需要有所涉猎,只要认真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能融会贯通。
针对同志们提出的未来规划问题,邹老师根据自身经历提出了看法。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会做出很多选择,但是不要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也不要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因为患得患失而耗费自己大量的精力。要根据自己的现实需求和个人发展目标,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不论将来做什么,都需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邹老师说,他自身的经历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论是仓库管理员,还是党委副书记,只要认真付出,做出一些贡献,都是值得尊敬的。
同志们也和邹老师谈到了苦难文化,邹老师深有感触。他说,小时候是吃苦长大的,现在印象最深的也是那段吃苦的岁月,苦难永远都是难忘的。新时代下,虽然生活富足了,但是也不能忘记吃苦耐劳,要赋予苦难文化新的含义。苦难不是让我们倒退几十年,去住草房子,穿破洞衣,而是要让我们知道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可以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科技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适当地放松自己,但是不能将享受作为生活的主旋律,警惕享乐主义。
(邹先定老师与同志们合照)
最后,邹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生活是一本很厚的教科书,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完。邹老师希望广大学子能够加强自我管理,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健康、金钱、资源,不要在自己的黄金时代透支自我,要过得充实,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同志们认真听取了邹老师的教诲,受益匪浅,大家被邹老师的爱党、爱国、爱院的精神深深打动。临别之际,同志们将以前的合影赠送给邹老师留念,以表达对邹老师的感谢。
走在华家池校区古朴的长堤上,回想起邹老师所说,“希望大家进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学习,会由衷地感到自豪和光荣”。做人、做事、做学问,在莘莘学子的拼搏奋进下,110岁的浙江大学农学院会在新时代创造更大的成就。
图文/李寸羽 朱环清
编辑/张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