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12月15日,昆虫所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一行人前往历史古都——南京,开展了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党日活动。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沉痛哀思
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82年过去了,那段历史不能忘却。为加强对党员群众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砥砺奋进的坚定信念,支部首先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参观悼念。
当天阴云密布,为爱国教育参观活动更增添了一些庄严的气氛。纪念馆似一帆“和平之舟”,侧面看像一把被折断的军刀,从空中看,又是一个化剑为犁的立面,意喻深远。党员们缓步穿过一座座庄严而肃穆的雕塑,那是战争的难民,屠杀的流亡者。他们眼神恐慌,神情中透着绝望,拼命想逃离却深感命运的无奈。其中一座高耸的“家破人亡”雕像触目惊心,母亲仰天大哭,双手抱着已经死去的孩子却不舍放下,悲痛与绝望令人感同身受。怀着沉重的心情,党员们纷纷在纪念碑前低头默哀,并派代表献花,悼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
(献花哀悼)
进入史料陈列厅,生与死、悲与愤的主题展让人震撼。伴随着大量的图片文字实物等把参观者带入那一段黑暗的岁月,团员们表情严肃,认真观看。成员们仔细聆听着讲解员的详细讲解,驻足观看日军侵华的相关史料视频及纪录片,更为深入了解此段历史。
(纪念馆合影)
随后党员同志们来到遇难者遗骨陈列馆,这里陈列着1985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骨,昏暗的灯光让所有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党员们怀着缅怀历史的哀思穿过祭奠大厅,最后走上了象征着希冀与未来的和平大道。此时,天空的阴霾似乎消散了许多,支部成员张璐不禁感慨:“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南京经历了怎样的摧残,这座城市承受了怎样的暴行,但历史不会忘却。望我们能够长鸣警钟,铭记历史,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
(和平女神像前合影)
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正如《南京和平宣言》上所写:“为了让白骨得以入殓,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为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正如纪念馆前的警钟上镌刻着“敲世纪警钟,祈世界和平”十个大字,提醒着每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勿忘国耻,兴我中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缅怀先辈,砥砺奋斗——中山陵瞻仰民主革命先驱
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逝世。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孙中山先生耗尽毕生精力一心为公,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一入陵园,党员们就被博爱坊上孙中山先生亲笔手书的“博爱”二字及其背后的革命故事所吸引。1912年2月,袁世凯逼迫孙中山辞去大总统不久,中山先生的密友、革命党人于右任也辞去交通部次长职务。在孙先生辞职之前,于右任特地去看望他。孙先生赠予两件礼物作纪念,一礼为亲笔为于题写中堂一幅,即“博爱”二字;另一礼为大炮弹壳,意义深远。
(中山陵合影)
随后,党员们在陵门前“天下为公”题字前久久驻足,为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所感染。在祭堂,内壁上《建国大纲》所彰显出的爱国情怀更让党员们深感震撼。归途中,党员们围绕当天的参观交流了感受。傅圣杰同志谈到:“提到孙中山先生,就会想起他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为革命奋斗终生,不畏艰难。人生也是充满艰难和挫折的,只有当我们按着坚定的步伐坚持不懈走下去的时候,才能有所作为。”
本次党日活动的展开,使党员同志们对南京大屠杀这段血泪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孙中山先生表达了深切的缅怀之情,也从先生“博爱”“天下为公”的情怀中汲取了前进的力量。本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党员们爱党爱国的情怀,同时激励大家在全新的时代,传承弘扬老一辈革命精神,砥砺奋斗,在缅怀历史的同时展望未来,向着和平的道路迸发前行。
图文 昆虫所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编辑 顾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