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茶学根源,继承茶人文化。茶学1601团支部举行“茶学溯源|浙大老茶人访谈”的团日活动。
大家一起合照,两老和同学们的开心在笑容中洋溢着
潘教授的人生经历:
19岁前往安吉农场(“浙江西伯利亚”),根据仅有的前苏联的一本茶树种植的书,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情况下自己一点点摸索,成功开辟了中国首个三千多亩茶园。
后重新考试,来到华家池。大学的生活很动荡,几乎都是自学。毕业以后分配工作,留在了学校。
在1988年,抓住机会,自学日语,以五十多岁的年龄与其他年轻教师一起学习了三个月后成功通过了前往日本学习的考试,获得名额,来到日本搞科研。在日本这段时间,发表了很多文章,后来回国任教。
退休后的同时享受生活却又学习不掇。
个人感悟:
陈韵扬;“作为浙大茶学系本科生的我们,究竟该如何走好以后的路?”潘教授告诉我,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岗位,在什么专业,都要先学会做学生,在刚进入一个领域的时候,其实你什么都不懂,以谦虚的态度才能做的更好。我由此受到启发,无论纠结未来如何走也好,往哪走也罢,可能最重要的就是走的认真,走的坦荡。走踏实每一步,机会就会来到你的面前。
王艺瑾:外难阻拦,坚心破之。潘老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先做学生,要以谦虚的心态去钻研、努力。一如潘老当年在学习条件困难和政治变动带来各种影响的艰苦状况下,却从来没有放弃过科研方面的钻研。我将谨记潘老的教诲,定不忘也不负老师对我们的寄语与期望。
林楠:外物不可必,中怀须自信。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潘老师在谈话中反复提到的“自学”二字。在当时他们的那个年代,社会的动乱无法让他安心读书,国家也没有办法给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教育体系,后来的一切成就都是靠自学来取得。这让我不禁想起拥有良好条件的现在大多数人,却时常抱怨没有一个好的老师进行教学,抱怨中国的教育体制。拥有一个好的老师和一个好的教育体制固然完美,但其实更重要的还是靠自己。
边玉泉;一直以来我总认为人至晚年无论如何总是寂寞的,尤其是下雪天的时候。但是听到眼前耄耋之龄的老人谈到自己的退休生活,并不能听出一丝落寞,反而是说自己很忙。突然觉得岁月可以削弱我们的视听,可以束缚我们的肢体,但不能决定我们的生命是否充实。
朱梦丽:良好心态,带来成功。此次拜访潘根生教授,让我印象最深刻同时也受益最多的就是他良好的心态,即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中,都能淡定地接受现状。我认为他的成功除了努力,良好的心态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应该向潘老师学习他良好的心态。
叶影:意念深重,活得真实。潘老师从茶叶的实践中才走向理论,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畏惧摸索的过程,人总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便是无论在哪个年纪,都可以开始一件全新的事情。五十几岁自学日语到日本做高级访问学者这件事,让我由衷地敬佩。潘老师是一个生活得很真实的人,能在学术上有所作为,也能在退休后享受小日子,是一个内心能承托起很多分量的人。
卢宣君:把握机会,气度要大。记12月8日拜访潘根生教授。潘老师给我们的建议让我感触颇深,他鼓励我们把握现在安定的环境,努力拓宽知识面,也要学会做一个谦虚、虚心的人。在身心方面,老师告诉我们要减少精神压力,气度要大,生活也要保持健康规律。而潘老师,也正是我们接受并践行这些建议的榜样。
王凯茜:坚忍不拔,传承重担。潘教授为我们讲述了他大学、留学、工作时印象深刻的经历,总基调是艰苦的,但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依旧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他坚忍不拔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也对我们寄予厚望,茶叶还有很多东西需要研究,需要作为专业人才的我们去完成。在老教授的谆谆教诲下,我们都对茶叶行业更加充满信心了!
同学们围坐在一起,与潘教授夫妇谈笑风生
潘教授对我们大学生的建议:
要基础扎实,这样能够适应各种条件。
掌握好至少一门外语,外语作为交流的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看书不一定要看完整本,可以通过翻目录,选择你想要看的部分。
你们现在处在和平年代,物质丰富,要抓住机会,好好学习。
潘教授对我们毕业以后发展的建议:
目前国内茶叶供过于求,可以考虑茶叶的综合利用,比如提取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发展等;同时扩大内销,比如在当时日本许多的店都会免费提供茶水,让普通人爱上喝茶。
外贸市场有待发展,目前出口主要为大宗绿茶,且出口对象大部分为非洲国家,要努力让中国的茶走出去。
不要担心以后的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先做学生,多请教。同时了解自己所处的公司的历史等,并且要学会主动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在锻炼自己的能力。
最后,分享潘教授对饮茶和长寿之间的联系的看法:爱喝茶的人也不一定都是长寿的,还要结合运动,调整好心态。拿得起,放得下,才是长寿之道。
潘老教授右手五指合拢,就像在抓着一小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