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学溯源 | 童启庆——茶是我的文字,茶是我的诗

编辑:碧水青禾思政网 时间:2019-01-05 访问次数:942


童启庆,曾任浙江大学茶学系主任,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大学毕业后,主要研究茶的栽培和生理科学,通俗来讲就是种茶的。在和同事一起在茶园的日子里,经常会笑着说:别人把文字写在纸上,我们把文字写在山上。50多岁快要退休时,却开始全心研究茶文化,成为新中国早期最先研究中国茶道的人之一。

三大立柜蕴风采

童启庆老师家布置得非常古色古香,刚进门同学们就被摆满茶具的三个大立柜吸引了,其内琳琅满目,精美雅致,一应俱全,让人不禁遥想“茶人”的底蕴与风采。

三个大立柜和里面琳琅满目的茶具


审茶品茗谈天地

童老师非常热情地招待了到访的同学们,虽然眼睛看不太清楚,但老师泡茶时特别认真的那股劲儿,让同学们非常感动。

喝了两种绿茶。第一种是汤记高山野生茶,浸润泡时70度少水摇香,清爽馥郁;100度多水冲泡闻香,柔和、清淡。野生茶非常好喝,即使放很多茶叶也不会太浓和苦涩。第二种是太平猴魁,由于分量很难估计老师还拿出专门的电子秤称量,并告诉同学们一般茶叶茶水比是1:50,而它和安吉白茶最好都多放50%。有嫩茎的茶叶通常更鲜,茶叶根朝下,叶朝上,在透明玻璃双耳杯中上下沉浮,苍绿匀润,茶汤透亮,口感清甜,无色胜有色,无味胜有味,让人回味无穷。

(左)童老师精心地给我们泡茶;汤记高山野生茶(右)

(左)太平猴魁;透明玻璃双耳杯和白瓷杯(右)

边喝茶边聊天,童老师很健谈。


运气如太极,归真复潇洒

童老师在茶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泡茶时的手法让同学们目不转睛。她教运手,需学习太极手法,圆合,绵延轻灵。用动作带动运气,气运在手上才能保持稳定,才能有劲。老师曾经在宁波教和尚泡茶,运气能提起很重的铁壶,回转倒水连和尚都佩服。

老师教导道,不用讲究过于花哨的动作,如果没有能超越前人的方法就不要随意改动,否则反倒失了本真。男生泡茶手法要更潇洒,柔中带刚,要有劲,提碗坐碗,干净利落又不失节奏。这些动作规范和自身修炼有很大关系,没有技巧,都靠练习。


滴水微香藏诗意

同学们还请教了如何布置茶席,老师强调,一个好的茶席不仅要好看,更要有实用性。我们不仅是学习如何泡茶,茶具、照明、音乐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掌握,有自己的创意和主题,才能让人从茶的滴水微香中感受到真味和真趣,享受诗意的生活。


一颗匠心传古法

童老师说到一些古法技艺比如唐代煮茶法,老师很有自己的原则——如果做得不好就干脆不要做,不要误导别人。


 开天辟地”授茶道

她回忆起当年茶学系刚开始培训,是向系里借了5万块钱,把栽培和育种实验室改造成茶道教室,才得以在简陋的条件下上课。老师没有工资学生也没有学分,但做到了全国最好,开了先河。


配方协调重品质

同学借机请教了关于茶配方的困惑,童老师说要有想法,但不能什么都加进去,口味必须协调。很多现有的配方虽然需要先清楚基本的机理和功效,但要认识到光靠喝仅2g的茶其实并不能达到什么效果,多是一种噱头,所以要更注重香气颜色口感,讲究质量。


融会贯通出“功夫”

老师要求我们学习注重基本知识:“为什么茶温度不同时味道差别大?有什么样的解决办法?……”各个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我们要把知识融会贯通,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随时随地都能全心投入进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泡出一杯“功夫茶”。


茶艺茶道系同源

茶艺并不是非常玄乎的事情,更多人是在玩文字游戏。日本叫茶道;韩国叫茶礼;中国多叫茶艺,古时候也叫茶道。但名字可能通俗、可能深奥,却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通过泡茶来表达内在,有自己的精神内核。不是所谓的道最高,艺最低。日本茶道是中国传过去的,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而不是一味抬高国外。


兼养身心尝真味

茶有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同样是茶,前一种“养身”,后一种“养心”。

茶是饮品,是生活必需品,琴棋书画诗酒是茶,柴米油盐酱醋是茶,我们的生活态度方是茶中真味!


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