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博士生社会实践】问稼轩以鸣心志,览社稷以正初心 ——浙江大学农学院赴衢州市常山县博士生社会实践

编辑:碧水青禾思政网 时间:2018-11-09 访问次数:304

76日至85日,常山社会实践团队在团队娄永根老师以及常山县农业局植检站季卫东站长的统一部署下,奔赴衢州市常山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要围绕常山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家庭农场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农业技术专业论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展开。

 

以“实地调查”为契机,掌握水稻绿色防控技术

78日至11日,衢州市农业局常山县植检站周良义老师带领我们常山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球川镇和东坑村一带农户田间开展病虫害调查。周老师表示,农业创新技术贯穿安全生产和绿色防控的方方面面。其一,生产方式的创新。有机肥代替了部分化肥,推广种肥同播、水肥一体、适期施肥等新技术,推进秸秆还田、施用商品有机肥均促进了农户水稻的安全生产。其二,防护措施的创新。天敌昆虫的推广、性信息素诱捕器的使用,新型生物源药剂研发的大力推广等农业措施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当地农民的传统观念。其三,人才队伍的壮大。新型植保人才的培养势必带来创新科技,促进水稻生产和绿色防控的专业化、精准化。这就需要我们“植保人”打牢基础、脚踏实地、开拓创新。

 

以“田间试验”为手段,理解田间试验的基本方法

为了验证实验室前期筛选出来的生态功能分子是否能够在田间表现出与实验室相一致的现象。712日至16日,在团队娄永根老师以及衢州市徐法三老师带领下,团队成员前往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段家村开展田间试验。主要调查前期筛选获得的生态功能分子施用后对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二化螟等)及其主要天敌(稻虱缨小蜂、二化螟绒茧蜂、蜘蛛等)种群动态及行为的影响。旨在明确生态功能分子的田间防治效果,为水稻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策略、新技术。期间,团队成员真正体验了一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田间试验小区的设计-田间拉线划区-起秧-插秧,这一列的工作都由丰富经验的当地农民带领团队成员亲自完成。当然,这只是田间试验的前期工作,希望通过接下来几个月的数据采集,真正掌握水稻害虫田间调查的技术方法。

 

以“金仙农场”为案例,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716日至30日,农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在常山县农业局植保站季卫东站长的安排下,入住常山县金仙农场。在这半个月时间里,由金仙农场负责人陈清明总经理带领大家考察了农场现代化水稻种植技术、农场种养加结合经营模式,为大家深入了解现阶段家庭农场运营现状以及农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案例。“育苗-翻地-插秧-收割-烘干”,这一系列的的机械化过程确保金仙农场的2000亩稻田高效高产。七月底早稻收割完成后,直接进入烘干机烘干。晒田数日,放水灌溉稻田,旋耕机对稻田进行翻根、松土。此时,育秧田的新苗早已经准备就绪,开始新一轮的机插秧。为了促进农场的多元化发展,陈清明瞄准绿色生态这一发展方向。水稻、木耳种植-甲鱼、麝香鸭养殖-莲藕、藕粉加工生产,这样的种养加复合经营模式,无疑改变了金仙农场的产业结构、拓宽了产业方向。

  

以“农技论坛”为纽带,学习实际生产所需知识

82日至5日,为进一步强化常山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升生产主体(水稻病虫绿色防控)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常山县农业局安排开展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植保知识培训班。在和农业局植检站季卫东站长沟通后,实践团成员也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主要安排了2天的实地考察(温州、金华),以及2天的专题讲座。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及进展、无人机在植保防治中的实践与展望、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述及标准化体系建设、农田杂草与防控、农药科学使用与用药安全。通过本次培训,实践团成员进一步了解了农民的呼声以及基层农技人员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不犹豫地走出实验室,不畏惧地亲近黄泥土”,才是农学学子该有的精神风貌。

 

以“乡村旅游”为焦点,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对常山县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素有“四省通衢,两浙首站”之称的常山是长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汇点。县域综合交通优势明显,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国家公路规划网中浙江境内的重要交通枢纽。近年来,常山县围绕打造“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创业之城”,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展,县城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公共设施日益完善,形成了“山水相融、城在园中”的特色城市风格。开放包容的常山孕育出新的活力,而乡村自然风貌的恬静舒适也让在城市中追逐梦想的人有了一份慰藉。“桃花源”、古樟覆盖的“不老泉”度假村、“天然氧吧”黄冈山……令人陶醉的山川美景,清新宜人的空气质量,地道可口的农家菜肴,热情好客的山里人家,都会让你流连忘返,如临“桃源”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