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远从江浙来,情系水沙坪——记浙江大学农学院学生三农协会赴湖南湘西龙山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编辑:碧水青禾思政网 时间:2015-08-30 访问次数:63

   迎着七月的朝阳,秉着求是的态度,浙江大学农学院学生三农协会的三十五名骨干于2015716日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水沙坪村开始为期十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农协会在当地支农支教调研同行,旨在通过不同视角和方式深入农村,了解农业,帮助农民。

三尺讲台描绘世界一支粉笔勾勒未来

支教小队自落脚水沙坪恒业苏泊尔小学的第一天起,就有序地开展了支教工作。支教内容不仅包含语数外等基础课程,还有丰富新颖的兴趣课,科普讲座与认知世界课程、社会调研与实践课程、中国梦主题班会、经典诵读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宽。趣味运动会和别开生面的地画活动更是让孩子们展露出无拘无束的笑脸,那是再高明的摄像师都无法复制的美妙。每天的课程结束之后,实践队员都会把孩子一一送到家,一来保障孩子们的安全,二来可以和孩子有更多相处的机会。

实践过程中,支教队员也努力走进孩子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成长故事和家庭生活。当听到了小姑娘要单程一个半小时的山间土路去学校,听到了年过七旬的老人仍要撑起一个家庭,看到了阳光透过房顶的洞孔照着铺满奖状的墙面时,队员们唯一的念头就是把爱传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孩子们欢乐和知识。

十几天的支教,也许一行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是以爱的名义希望稚嫩纯真的孩子们能永葆一颗求知的心,向往更广阔的世界。

半月践习乃知民情,细听恳行方不负己

支教组注重教学,调研小组则着手当地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组员深入百姓家中,与他们交谈,经过长时间的沟通,逐渐克服了语言障碍,组员不仅在交流中获得调研所需的资料,更感到村民的善良与质朴,还感受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孩子们的天真与坚强。

除了村民,组员们还到龙山县教育局和龙山县政府进行采访,询问当地发展状况和留守儿童情况,从而更全面地分析当地教育制度的扬弃之处。

经过十几天的实地调查及资料查阅,调研团队完成了调研报告《湖南省龙山县水沙坪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解决方法探索》和《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农村政策及农民生活变化缩影》,并上交给当地政府部门,在报告中调研团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总结出了四条切实可行的建议:1、政府招商引资发展水沙坪及周边地区的旅游业,引导村民就近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可以从源头上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建立“一对一”长期帮扶制度,动态关爱;3、学校应建立学生档案流动制度,收集学生全面信息;4、尝试推广“代理家长”制度,代理家长是指临时履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部分职责的自愿者。

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一定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找到自我价值,服务家乡与社会,为当地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奉献力量。

 

奔走田野绽放青春,全面助民使命方兴

支农团队是本次社会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半个月里,十二名成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主要完成了环保科普行、烤烟种植业调查研究与发展建议、旅游宣传片制作、织锦图鉴制作和结营联欢会五个项目,本着为当地发展献出一份绵薄之力的初心不断前行。

环保科普行主要分为前期走访宣传、环保知识讲堂、有奖知识竞答和废旧品DIY T台秀四个部分,很好地结合了当地“城乡同治”注重环保的政策。烤烟是龙山的主要作物之一,发展前景广阔,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后支农团队针对其劣势提出了优化种植业的建议。支农组也赴龙山县城进行了织锦图鉴的取材、制作工作,意在宣扬传统民俗文化,促进民间手工艺的传承。此外,支农团队还主办“梦启浙里,情暖湘西”文艺联欢会,在“树我邦国,天下来同”的歌声中带领村民领略浙大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的一百余个春秋的峥嵘岁月,这场精彩纷呈、丰富有趣的联欢会承载着面向未来的希望和梦想,得到了龙山电视台的报道。

实践团队以“了解农村、关注农业、关心农民”为己任,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为期半个月的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真正的农村,为当地村民带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正面影响,并得到了湘西团结报(前身湘西日报)、杭州日报的报道。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求是梦,是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领导型人才的同时关注国计民生;三农梦,是在青春里做一件与国情有关的事,给每一个求是学子搭建公益的舞台。相信我浙学子将会继续朝着改善农民生活、改变农村现状、提高农业水平这一方向不断努力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