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9日下午,农学院特邀请浙江大学关工委顾问、原浙江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邹先定老师为学院毕业班同学做题为“荡丑虏之积秽,扬大汉之天声——浙大农学院西迁纪实”的报告。本场报告会由金梦同学主持。
邹先定老师已年逾七旬,但依然精神矍铄。为了此次报告会,他准备的手写讲稿足有十二页,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他对同学们成长成才的关怀让人动容。伴随着会场内昂扬奋发的《毕业歌》、悲怆动人的《松花江上》和铿锵有力的《大刀进行曲》,开启了一次精神的熏陶。
报告会伊始,邹先定老师向毕业班的同学表示了衷心的祝贺,他说,大学毕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本科生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更是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同学们毕业于有着“东方剑桥”美誉的浙江大学,而且是在有着105年办学历史的“百年老学院”——农学院,这毫无疑问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他为同学们能在浙里度过四年美好的大学时光并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而感到无比高兴与欣慰。之后邹先定老师又从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和浙大西迁的历史概况、“文军长征”中的农学院、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这三方面进行了生动而又深刻的讲述。
再忆抗日路,重温西迁根
邹先定老师饱含爱国热情地向同学们聊起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他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第一次完全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也是进步战胜反动的战争,光明战胜黑暗的战争,正义战胜邪恶的战争。
邹先定老师还带领同学们重温了浙大西迁办学的艰难历程。“荡丑虏之积秽,扬大汉之天声”,这是树立在江西宜山竺可桢老校长手书的碑文,所体现的就是扫除创伤的大无畏气概,是悲怆的呐喊之声,响彻时空,催人奋进。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坚强勃发的精神,浙大师生才能一一克服物质上的重重困难,取得辉煌惊人的科研成果,在那么艰难困苦的办学条件下,依然有一大批栋梁之才和杰出科学家成长起来,从浙里走向卓越。
看文军长征,慕农院之风
作为《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史》的编著者,邹先定老师对于“文军长征”时期中坚持办学的农学院可谓是如数家珍。虽然生活条件艰苦,科研条件简陋,但农学院师生没有懈怠或是放弃,自力更生,照样办农场,建设试验田,坚持将科学研究进行到底。
浙大农学院自1937年9月开始随浙大“文军长征”队伍西迁至1946年复员东归华家池,历时9年。在浴火涅磐的艰苦岁月里,砥砺奋进,潜心科研,成果累累。吴耕民、陈鸿逵、蔡邦华、卢守耕、朱祖祥、祝汝佐等一批科学家脱颖而出,使得我国的农业科学获奇迹般大步发展,为中外农业教育史所罕见,也为李约瑟誉之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传求是精神,扬中华之威
时间在充满正能量的报告会中流逝,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毕业班的学生就讲座重点思想以及人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向邹先定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邹老师也耐心的解答着,勉励大家要有开阔的眼界,树立起忧患意识,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要思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拼搏,真正成长为一名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导型人才,以一名合格的求是学子时刻要求自己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增添青春力量,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的光荣历史使命。
最后,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齐声唱响浙江大学校歌,报告会在“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优美旋律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许多深受思想启迪和精神鼓舞的学生在报告会结束之后依然留下来与邹先定老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那些不能忘却的逝去历史,彰显着一代人的热血风骨,更彰显着浙大的求是根与爱国魂,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懂得创造更加美好辉煌的未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愿每一农学院的毕业生都能够秉承“求是”精神,一往无前,为人生之理想而努力,为中华之富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