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院爱院】十足文艺范作品等你来品

编辑:碧水青禾思政网 时间:2015-06-01 访问次数:468

亲爱的同学们,农学院2014-2015年“知院爱院”个性作品风采大赛终于顺利拉下帷幕,综合网上投票与评委组推荐,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一等奖:【风景速写&植物艺术品】农情依旧&一花E世界by王锦雯

 【征文】你是人间四月天by王一帆

二等奖:【板绘】我眼中的园艺by刘盛兰嘉

 【微电影】不若初见by阮莎莎

 【摄影】采蜜by蔡祥港

     【征文】知行合一,脚踏实地by吴越凡

三等奖:【三行诗&摄影】我眼中的茶学by姜嘉慧

 【诗歌】我眼中的农学by王建蘇

 【宣传海报】自然即神by青巧

 【植物艺术品生态瓶】碧龙挽湖by朱涔启

 【征文】美,在驻足凝望中绽放by刘鑫 

 【征文】我眼中的农学院by吴科壮

 

 

作品①:【板绘】我眼中的园艺by刘盛兰嘉

作品简介参赛作品以“我眼中的园艺专业”为主题,采用的是电脑板绘的方式,设计了“小园”和“小艺”两个园艺的拟人化动漫形象。其中,“小园”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趴在一个番茄上面,番茄其实是一个“园”字的变形。“小艺”则是一个萌萌的小女孩抱着一个大大的胡萝卜,两个胡萝卜则是“艺”字的组成成分。设计者希望用“小园”、“小艺”传达她对园艺的喜爱,对园艺班级与老师的喜爱。

 

作品②:【宣传海报】自然即神by青巧

 

作品简介<>:棕,绿,翠,灰是大地的颜色,故取色为棕绿。古时认为天圆地方,农田总是方方正正的,因此取矩形作为“农”字的形状。但是如今的农学却也因为生物学的发展有了突破,因此农字上方有个小角,代表了萌发的小苗,亦代表了日新月异的农学。而中间的果实就代表着农耕孕育万物,“民以食为天”的意义。

<自然即神>:仍然选取绿作为主色调。周围降低明度,突出中间的翠绿,表现出“自然即神”的内涵。“自然即神”,在我的心里仿佛有一个念想,有一种召唤,我知道我一定会归于大地,归于自然,就如同教徒对基督的崇拜。我心中,自然就是造物主,而习农,就是人类对于造物主的顶礼膜拜。

作品③:【摄影】采蜜by蔡祥港

作品简介:这张照片是摄影师在校园中寻觅美景时的意外收获。当时,农学院前的金鸡菊开的正盛,在金灿灿的花丛中不时飞舞着些许前来采蜜的蜜蜂,也许它们也是想赶在台风天气前多一份劳作,多一份收获吧。采蜜的小生灵好比我们农学院的每一位工作在科研前线的老师;每一位处理学院事物的工作人员;每一位不断进取、潜心修学的莘莘学子......这正是摄影师眼中农学院生机勃勃的风貌。

 

作品④:【诗歌】我眼中的农学by王建蘇

我眼中的农学(诗二首)

 其一

 你从洪荒走来

闪耀古今

必将亘古长存!

 

其二

以天空为被

以大地为床

在这浩浩天地间

你孕育而生

 

与星辰为伴

与日月相依

在这朗朗乾坤中

你茁壮成长

 

春风 秋雨

是你生命无私的养料

虫鸣 鸟叫

是你成长不变的节奏

 

那金黄的麦田

那翻滚的麦浪

是你用生命谱写的华章

 

那播种的艰辛

那收获的喜悦

是你亘古讲述的传奇

 

如何让我追寻你的脚步

埋首于书海

躬身于田野

驾一辆马车

逐一只蝴蝶

嗅一片稻香

 

我来自农村

农业是我的根基

农学早已融入我的血脉

 

当我来到城市

不再嗅到田野的芬芳

却在浙里寻到知识的殿堂

让我为农学上下求索

 

百年农学

今朝辉煌

这份承诺

我们将在实践中兑现!

作品简介:共两首诗,第一首为三行短诗,第二首为诗歌。两首诗同一介绍。农业,除了伟大我觉得其他词都不足以形容它。农业,这一横古亘今的传奇,是人类与自然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枢纽与典范,它支撑着人类繁衍生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源源不断地供给力量。浙大农学院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农学系与农学院共同成立,并追随学院一直延续至今,系院之情,难舍难分。我来自农村,从小就踏进过田野,了解农民的艰辛,知道农业的不易,对农学有着深厚的感情。百年农学,今朝辉煌,这是我们农学人对学院,对学校和对国家的承诺,我们将在实践中兑现这一诺言。

 

作品⑤:【征文】你是人间四月天by王一帆

你是人间四月天

——采访农学院园林专业张云老师

人物介绍:张云,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师。

拥有风景园林学和建筑学的双重专业背景, 以及跨国界的学术研究和规划设计实践经历,致力于构筑园林景观艺术和生态之间的桥梁。

时值三月初,路两旁的二乔玉兰开得正烂漫。当我小心翼翼敲开张老师办公室门的时候,张老师正在为我们班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备课,见到我这个永远静不下心的顽劣学生,无奈的一笑,拉了一张椅子让我坐下。张老师是园林12 级的班主任,讲话永远是慢条斯理细声细气,对我们这群学生永远温柔得像妈妈。外面春寒料峭,办公室里却暖和的像人间四月天。

“这里就像我的家”

张老师是杭州本地人,中学的时候考上了杭二中。一路顺风顺水的考到了浙江大学的建筑系,临近毕业的时候又考了浙大建筑系的研究生。

当被问起读研究生期间的趣事,张老师说,“华家池的游泳池和附属游泳房就是我设计的。”

“光读书的时光我就在浙大待了 8 年时间,这里就像我的家一样。

 

“走出去”

读完研究生后,张老师就在杭州市建筑设计院工作了。工作 5 年后又去了英国进修园林专业。

农学院的同学们毕业以后都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对于出国的问题,张老师是这么看待的:“出国去开拓视野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要将它当做终极目标。同学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有机会进工作单位实习、锻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回家了”

2011 年,张老师回到了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作为一个新老师,张老师坦诚地说:“给你们讲课的时候我要备课,备课的时候温习了很多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像是故友重逢一般。”

当我感叹张老师备课认真,肯花时间和功夫的时候,她说“每位老师虽然都有自己的科研、工作等耗费精力的工作,但是在备课教学这件事情上,我身边所有农学院的老师都一样地愿意为学生花心思和精力,我只是其中很平凡的一份子。”

我说张老师您兜了一大圈,从浙大毕业跑到设计院再跑到国外,最终还是回到了浙大农学院,是不是有一种回家了的感觉呢?张老师微微一笑,“是啊,回家了。”

 

采访札记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当初因为觉得茶学轻松而且优雅地进了茶学专业会怎么样;或者是选了和父亲同样的园艺系专业又会怎么样;倘若和我一起寒窗十二年的好友一起读了应用生物科学系又会怎么样......虽然现在只是时常回想自己当初站在专业选择的十字路口时自己的徘徊,但是现在我清楚的认识到了一点,那就是如果我去了其他专业,我就不会遇到现在正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园林系同学们, 更不会遇到正在言传身教的可爱又可敬的这些老师。

圣诞节的时候, 每个系的班长都在为自己班的同学准备圣诞小礼物,写一些祝福的话语。我斟酌酝酿了很长时间,然后对班委说,“要不我们来个永远系列的话题吧,我先来。‘愿你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但马上就有同学反驳,“不不不!你这个太矫情,我的才好呢。‘愿你们永远开心,永远笑意盎然’”。

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张老师,她静静地想了想,说出了她对我们的美好祝福——“愿你们永远阳光,永远蓬勃向上。”

 

作品简介:农学院的老师是“知院爱院”为师生共同敞开的窗口,通过农学院师生密切的接触与交谈,可以让我们了解自身的不足、明晰未来的方向。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忘了这些辛勤耕耘着的农学院老师与领导,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让我们更加地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