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应生】农学院应生本科生党支部“传承学术风范 创新支部建设”系列活动之一——专访陈子元院士

编辑:碧水青禾思政网 时间:2014-05-19 访问次数:161

为增强党支部内部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扩大党支部对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农学院应生本科生党支部立足专业学术特色,整合专业学科资源,计划开展“传承学术风范创新支部建设”系列活动,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机制,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扎实推进支部建设工作。

2014429日下午,农学院应生本科生党支部一行来到水光潋滟、绿树红瓦的华家池,开展系列活动之采访陈子元院士。他是中国核农学的先驱,中国核农学领域目前健在的唯一一位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原子核农业研究所的首创人。

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启了我们3段不同身份的对话和交流。

 

科研晚辈:坚守学术,信念、兴趣、健康

 “你们来啦,快进来!”陈子元院士身体健朗,满脸洋溢着慈祥的笑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办公室陈设非常简单,一张书桌、几个书柜、三张座椅,墙角里堆着6箱大纸箱,桌面上和书柜里放满了核农学相关的著作和期刊。

简陋的背后是无比的辉煌。

陈子元在中国核农学上贡献巨大,我国的核农学是在陈子元的带领下开展起来的。而核技术对我国农业的贡献巨大,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期间,核农学对农业的贡献率却占到整个农业的10%。中国是世界上利用核技术诱变育种最大的国家,核技术诱变育种占全世界的1/4

辉煌的背后是孤独的艰辛。

1958年,陈院士参加苏联组织的原子能和平利用培训班,而后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路。陈院士回忆,“当时困难重重,没有项目,没有经费,没有研究方向”。后来很多人纷纷离岗。只有陈子元等少数人在一片寂寥中顽强地坚持着,不断探索,整整55年,矢志不移。

艰辛坚守的背后是什么呢?

我们作为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科研的晚辈,特别想要知道如何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守和前进。

 “信念,兴趣,健康,这三样东西一直支持着我。” 陈院士讲到,“一、信念:因为发展核农是国家的需求,人民的需要,这便是我终生的事业,不论成功与失败,也要一直做下去;二、兴趣:坚持做的事必须是自己感兴趣的事,但是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把科研实践培养成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不会觉得艰苦;三、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一直坚持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去从事自己的事业。”

他向我们提出期望,目前核农所有同位素示踪、辐射育种、辐照加工、基础理论研究四个方向,而时代在改变,未来核技术的研究要与时俱进,要迎合国家的需求,人民的需要,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永远走在前列。而最后一句“只做第一,不做唯一”深深地启发着我们:凡事争上,但不垄断,垄断即无竞争,无竞争即无进步,合作互助,共同发展,在集体中努力实践。


 

孙辈孩子:为人处世,做人、做事、做学问

访谈期间,陈院士总会慢慢走向他书桌对面的书柜,取出一本本记载了核农所风雨同舟、慢慢步入锦绣前程的艰辛过程的书籍,并耐心地给我们说明当时拍摄这张照片时的场景、出现在照片里每一个他记得的人。

当看到全家福的时候,他看着我们“我的孙女都比你们大一些,我就把你们当做自己孩子一样看待。

我们问道,那陈院士对我们这些孩子有什么寄语?我们应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人生在世,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辆马车拉动人生道路,三者连在一起,缺一不可。”陈院士说道。

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保持平衡,紧密相连。

做学问最简单,关键是勤奋。“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不能够方便地浏览需要的资料,都是靠手抄记录有用的资料,那边一箱箱的箱子里都是以前留下的东西,我舍不得扔。”陈院士感慨道。正是面对学问的孜孜不倦,才有后来的学术成就。陈院士指着那些他主编的教科书和论文集说:“写书不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成功,而是为了留下可以传承的资料,让学科延续发展起来,为了年轻一代青出于蓝。

做事难之,关键是实践。理论要通过实践来证明,要加强锻炼动手能力,要把理论付诸于实践。人的思维是无限的,关键在于如何开发。人的左脑与逻辑思维相关,右脑与想象力等方面相关,要同时开发左、右脑,就需要结合文、理科的思维,锻炼我们的左、右脑,有利于我们的发散思维。另外要学会用英语、计算机这样的交流工具,与不同的人交流才会有思维碰撞的火花,切忌古板,活学活用,用到实处,即时做事的境界。

做人最难,也最重要。再好的学问,再会做事,不会做人,也是枉然。人的一生,在人类的长河是非常短暂的一段,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给社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第一,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态,感恩父母老师,感恩党和人民。第二,要团结集体,学会分享互助,相互之间不断促进,逐步向上走,成为更好的自己。第三,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端正了,做什么都能做好,不管从事哪一行哪一业都能将“人”做好。

 


 

党员同志:责任意识,国家的需求,人民的需要

我们是农学院应用生物科学本科生党支部的成员,陈院士与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得落到了“党员”这两个字上。

陈院士追忆起他的入党经历。1941年,年仅17岁的陈子元还是一名学生,目睹伤害租界帝国主义的恶行以及上海贫富差距的问题,深感社会现实的严峻,青春的热血沸腾,满腔的社会责任感,让有志之士聚集在一起,谈论苏北、延安解放区等等时事政治,渐渐得在心中萌芽了对理想共产主义的向往。学校有秘密的地下党组织,不公开地组织着热血学生,给予他们信仰的启迪。当时陈子元和同学们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去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因为基本都是化学系和工程系的学生,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肥皂、牙膏、墨水等,然后出售,得到的钱一部分作为资助地下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另一部分,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支付学费。

然而,随着国内形势严峻,“地下党”正式转入地下,也有很大一部分去了延安,年轻的陈子元就与党失去了联系。真正入党是在1956年,1月份周总理开会讨论决定将知识分子由小资产阶级转变为工人阶级,2月份老先生的入党申请得到批准,得以入党。谈到这段经历,老先生感叹:“14年的坚持终于入党,这是对我的考验。”

我们听着陈院士的入党之路,感受着他对于党的炽热感情,内心不禁激动起来。陈院士向我们指出,作为大学生,在人生发展最关键的时段,能够加入党的组织,接受党的教育,感受党的精神,这是非常好的机会。党组织将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从思想意识上影响我们,帮助我们找寻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的目标。

在党的熏陶下,我们要通过学习形成我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而核农的科研工作是国家的需求,人民的需要,那这就是我们作为应生专业同学和党员更应该去承担的责任。陈院士感叹道,是党教会了我做人,这个最难的问题。希望你们也能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不断成长和发展,为了人民而工作,与人民一起为了未来而奋斗。

 


此次通过采访专业学术上的前辈,我们党支部每一个同学都感触良多,收获颇丰。陈院士的科研坚守和学术成就让我们敬佩,做人担当和党员责任让我们感动。我们不仅要向陈子元院士学习他的坚毅,学习他对科研和学术的热情,还要学习他的责任意识,以国家的需求,人民的需要为己任,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贯彻到实践中。我们将继续传承老一辈的学术风范,砥砺前行,同时通过我们党支部的组织作用,辐射其他学生,引领良好学风。

作为我们支部“传承学术风范 创新支部建设”系列活动的第一次活动,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支部将继续推进工作,准确定位、找准切入点,以立足专业学术特色,整合专业学科资源为抓手;凝聚力量、拓展思路,把党建工作与科研学习的深度融合,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应生本科生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