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2年获奖作品】科教人生:为科学添砖加瓦——记专访滕元文教授

编辑:碧水青禾思政网 时间:2013-10-29 访问次数:184

滕元文教授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兼任中国园艺学会梨分会常务理事。《园艺学报》、《果树学报》和《中国南方果树》编委。在梨属植物系统发育和品种演化、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梨树发育及果实品质生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省院省校合作项目和多项地市级合作项目。在国内外重要科学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采访之初,滕老师向笔者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从1993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做副研究员到1998年04月在日本学术振兴会担任特别研究员。采访过程中滕老师分享本了自己的求学感悟,分析了他在日本求学阶段所感受到的学术氛围和国内的差异,提到了日本学者更加注重细节的深入。
    有一点让笔者感触良多的是滕老师在教学过程所采用的引导思想,当提及科研和教学的相关性时,滕老师认为科研可以一定程度上推进教学工作。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传授学生一套经典的知识体系,却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在学科快速发展的当代,去把握学科前沿。如果大学老师本身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就可以根本上保证了所教授知识的实时性和前沿性。滕老师上课所用课件上就涵盖了很多其近期的研究成果,向同学们展示了众多研究中亟需处理的关键问题。通过问题引导,让同学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通过假设探究,让同学表达自己的解决途径;通过耐心解释,让同学独立自主思考发表见解。老师这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态度让同学们受益良多。
    当笔者谈及当下许多年轻人不愿从事科研,认为“读博毁一生”这一话题时,滕老师并没有认为这是年轻人的盲目认识,而认为这种观点、想法在一定程度是正确的。当下社会分工细致化程度高,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适合走学术这条道路的。继续深造与否在乎个人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兴趣决定的。个人的发展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自己真正喜欢、在乎的才是最符合自己的。
    谈到科研话题,滕老师向笔者介绍了砂梨采摘后着色的作用机制和美人酥、满天红两种砂梨的品种获得渠道。采用套袋技术阻止梨果实本身叶绿素的积累,促进红色砂梨果实着色,能够更为有效地诱导红色砂梨果实中花青苷合成,提高其外观品质。
    滕老师肯定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认为当下是“大科学时代”——各个学科交叉广,程度深,基础性研究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可能其收效在当下时间段不能得到明显的体现,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基础性研究的普遍性和广适性将会体现出来。老师举了个例子:“南方砂梨种质创新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这项课题的很多研究结果就是建立在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上的。现代作物新品种的育成、新技术的开发越来越依赖于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应用。
当笔者提出在学习过程发表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独特见解,建立自己的独特“学派”并用自己的“学派”角度解释学科问题时,滕老师肯定了这种思想的理论可行性,但也向笔者陈述了几个现实问题。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许多生物学体系已然形成,要建立新的学派是比较难的,现在很多人做的只是完善,也就是添砖加瓦。老师举了个例子: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颠覆了当时科学界常理认知,这种超前认识不被当时学术界重视。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当时硬件设备的不完善,流行学术认知没有相关实验做支撑,唯心主义占有一席之地。但当下这种社会环境下,纯粹的思维领域学说难以站住脚。一个学派的提出建立,必须要有相关的实验基础为基石。滕老师推荐广大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学习,将会取得更广的收益。为这个学科系统“添砖加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和老师交流的60多分钟内,话虽不多,但都沉甸甸的,这些包含老师一生经历与思考的话语,笔者会铭记在心。这次访谈带给笔者的触动难以用言语表达,收益匪浅。作为有志于投身农业科研的学生,定将会用自己的年轻与激情,带着问题前行,去迸发更多智慧的火花。
                                                                       王长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