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老师
看得出来,老师很忙。作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系的系主任,作为省农报的副主编,作为国内外多家刊物的特邀审稿人,作为民主党派的先进分子,我们的叶庆福老师真的很忙。采访结束,我们感慨于有幸能够争取到老师宝贵的时间,更感慨于采访过程中老师的亲切与投入;仰慕于老师勤奋严谨的做派,更仰慕于老师对教育孜孜不倦的辛劳。
老师的工作,大抵是三分杂事,两分教育,五分科研。不仅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在科研之中,还要面对填不完的表和写不完的报告,而且还要进行本科生的宣传教育,指导学生的SRTP等等。虽然事情繁多,但老师却都会认认真真去做。
“我最近也在看那些书关于如何放弃,但我们这些事情真是不知道该如何去放弃”,老师坦言,国外特邀的审稿,是必须优先考虑的,“人家看的起你才让你审,而且毕竟我们以后还要有文章在他们那边发表”。我们在感激老师付出的时间之外,更为老师的坦诚而动容。
我们的主题,先从老师的大学开始……
恰同学少年
老师的大学生活,听起来已经太过遥远。但那段岁月,也许恰恰能让我们明白大学的真谛。
老师的大学时,同学们普遍是勤奋的。“那时候我们班有因为学习学到神经衰弱的,不像现在你们,都是搞对象造成神经衰弱。”那时候学习紧迫,专业对数理化都有要求,老师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周一到周六都有课,周日自然要用于学习,暑假要用于各种大实验,学习内容是繁多的,而且没有二次重修的机会,精神压力也是很大的。但就是在这样大负荷的学业中,他们打下了及其扎实的基础,进行了广泛的涉猎,积累了丰富的想法,培养了强大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成功做出了重大的铺垫。
很明显,老师的大学是金色的。顶住生活条件的困难,顶住经济条件的窘迫,顶住文化氛围的枯燥,却成就了一段辉煌的人生时期。学习,两个简单的字,
学习与科研
对于学习,老师是积极的。他常常鼓励我们多学一点,涉猎广一些,打好数理化基础。“学习的国产是痛苦的”,“但只有多学一点,与别人不一样才能在某一个行业出类拔萃”,“平时的关注,积累,潜移默化,关键时刻将及其有用。”他注重idea,并将其看作学习的重要部分:“平时留心脑中的想法,我可能和你们聊天聊出一个想法,可能做什么事情的过程中又出来一个想法,因为我平时注重这些东西。”
对于科研,老师是一个实干主义者。他说:“有些东西书本上是不会写的,你只有去做了才会碰到问题,碰到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面对当今科研的现实情况,老师认为,当今科研的主力是研究生与博士生,老师较少,有
老师还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他说“如果你没有三年的科研经费,意味着明天你即将下岗”,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了解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但老师说出这句话时的决绝与自信,让我们又明白了许多。
本科阶段
应生这个专业,其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继续深造。作为应生系的系主任,老师的这个观点是鲜明的。但对于现在的本科阶段,老师有着更深的认识:“要定位好现在是干什么的,本科阶段就是打基础的”,他强调数理化基础的重要性,就科研来说,“科研死想没用的,可能有时候比较放松,突然一下子想到一个事情,这个能力其实我觉得是我们学物理学出来的,你要去推理,要很严谨。这个是一种潜移默化,比如说你现在学了很多数学,可能未必对以后工作有用,或者你学了物理不一定直接有用,但是你这个思维实际上就潜移默化了。那种严谨的想法,不是其他能培养出来的”
目标深造,就意味着本科阶段的知识,特别是对我们而言的农业背景知识,更加重要。“不是我们否定本科,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进行深造的,那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先掌握一个农学学位,你像北大,我跟你说现在在北大的生命科学呢,做得最好的也不一定能够浙江农大比,你比如说转基因,如果你转基因苗都弄不出来你搞什么转基因?但是没有农学背景他就搞不出来,你别看老外他有些做半天他也不一定能做好,因为他们都没学过啊。”
是的,老师看重本科阶段,看重农学学位,并且对之寄予厚望:“我希望就是农学背景再加上交叉,我们出去的人可以搞农,可以搞医学,还有学化学的,都有。所以要大的交叉在同一个单位碰撞才会有新的东西……”
作为农学院的本科生的我们,难道
尾声:采访结束,如沐春风,百感交集。
最后,用一首诗来结尾吧:
西子湖畔调丹青
临安山水入写意
青禾向阳舒新绿
碧水绕园逐飞花
前人已为桃李事
后生更添松柏枝
新水入池池更清
佳木为薪火愈明
且拾薪火照前路
聊伴春风踏征途
后人踏遍前人路
更有山川入画图
陈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