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山教授团队在中国蒿属植物花粉致敏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0-11-28

20201118日,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Allergy(临床与转化过敏)在线发表了高中山教授课题组的题为七种蒿花粉的IgE结合能力主要与主要过敏原含量相关研究论文。

蒿花粉是陆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夏秋季节引起过敏性疾病的主要致敏原之一,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尤为严重。蒿花粉种类有300多种,分布广泛。目前用于诊断的制剂主要来源于欧洲北艾,苦蒿和中国北方的大籽蒿、黄花蒿。但缺乏不同种类的蒿花粉致敏性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该研究以分布广泛的中国6种蒿属植物花粉和1种欧洲北艾为材料,通过转录组,免疫亲和纯化蛋白和质谱鉴定,共有27个中国蒿属过敏原组分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免疫学会下属命名机构确认收录(http://www.allergen.org/)。比较了其中三种重要过敏原组分(Art v 1, Art v 2, Art v 3)的氨基酸序列,发现黄花蒿和大籽蒿有特殊的序列,但对于蒿花粉过敏病人的血清中特异性IgE结合性影响不大。IgE结合测试结果显示黄花蒿花粉提取物的致敏性最高,其次是艾蒿和欧洲北艾,大籽蒿的致敏性最低,这些差异主要与花粉中主要过敏原的含量相关,尤其是Art v 1类型的含量,该研究表明黄花蒿和艾蒿适宜于作为我国临床诊疗制剂。过敏原组分可提升诊断准确性。本研究对于我国蒿花粉过敏预防、诊断和免疫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岚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付婉艺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高中山教授为通讯作者。合作者来自国内外多个单位,包括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和第二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世纪坛医院,大同第三人民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曲靖中医院,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维也纳医科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2019YFE0106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2271)、北京市医院临床医学专项(ZYLX201826)以及杭州艾乐吉生物科技公司资助。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3601-020-00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