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元文教授课题组发表论文阐明红皮砂梨受光诱导着色的信号转导过程

发布时间:2017-03-13

蔷薇科果实着色的调控机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20170303日,农学院果树科学研究所滕元文教授课题组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bagging-treated red Chinese sand pear peels reveals light-responsive pathway functions in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的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白松龄研究员/孙永旺硕士生,滕元文教授为通讯作者。

砂梨原产我国,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而红皮砂梨则是少数砂梨品种的一个特殊性状,具有很高的栽培与育种利用价值。而同样是红皮性状,红皮砂梨与红皮西洋梨的形成机制存在很大差别。滕元文课题组近年来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本论文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套袋处理的红色砂梨美人酥在去袋着色过程中的光响应机制,通过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鉴定了美人酥去袋后的早、中、后期光响应基因,描绘出砂梨果皮中存在的光响应三步走模式,并得到了一系列可能参与红皮性状形成的关键生物学通路。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光诱导红梨花青苷合成的转录调控网络,同时也为后续鉴定红皮砂梨调控着色的关键基因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结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梨)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