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1-21
王源超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96年10月至1999年3月: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1年7月毕业于莱阳农学院农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10月至1999年3月在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4月起在南京农业大学工作至今。先后在韩国、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现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病理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研究室主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植物病理学报》等6种重要学术刊物编委。长期从事卵菌病害成灾机理以及植物疫病控制的应用基础研究,对检疫性病原菌的快速检测和病害诊断技术、疫霉菌发育过程的分子调控机理、疫霉菌与植物互作的分子机理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和948项目等30余项。
主要学术贡献:(1)解释了大豆疫霉毒性变异机制,克隆两个新的大豆疫霉无毒基因Avr1d和Avr3b;解释了中国大豆疫霉群体中主要无毒基因通过点突变、转座子插入和差异转录等方式进行着复杂的毒性变异;证明了疫霉菌的毒性蛋白可以相互协作干扰植物对病原菌的先天免疫;发现疫霉菌的效应分子Avr3b可以模拟植物防卫反应抑制因子的作用干扰植物的抗病性。以上研究结果对改良植物抗病性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2)澄清了大豆疫霉对寄主识别的分子机理,发现了大豆疫霉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和G蛋白信号系统调控对大豆根系分泌异黄酮的识别从而寻找寄主植物;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调控疫霉菌对交配性激素的接收从而控制疫霉菌的有性生殖过程。该研究为筛选新的控制疫病药剂特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3)解释了植物对疫霉菌非寄主抗性的分子机理,鉴定了多种新的疫霉菌分泌类毒性蛋白,澄清了MPAK等多种细胞信号系统在非寄主植物对疫霉菌抗性中的作用。(4)发掘了一批可用于检疫性有害植物病原菌分子监测的分子靶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十余种病原菌快速检测技术,形成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3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的包括Science、Nature genetics、Plant Cell(封面文章)、PLoS Pathogens、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Microbiology、MPMI等SCI期刊上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联系作者36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20,4篇论文入选ESI高引论文,论文被SCI刊物引用近700次,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进行特邀报告10余次,参与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6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参编教材或著作3本。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南京农业大学“133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南京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和优秀教师,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骨干,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