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您当前所在位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浙大党委书记旁听园林专业生态修复课程


“通过生态修复,废弃矿山可以变成绿水青山,再转变成金山银山”,2021年10月29日上午,伴随着金秋的桂香,紫金港校区西2-521教室进行了特别的一课。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正与农学院园林专业的75名本科生一起参加农学院徐礼根研究员开设的《生态修复工程》课程的课堂教学。


生态修复——“大变青山”的魔术

生态修复工程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借助人力和自然力、对受损的生态进行修复和改造的工程。浙江大学于2016年开设《生态修复工程》课程,为全国高校中最早开设该课程的学校。该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和学科交叉性课程,主要通过讲述风景园林行业相关的生态破坏的类型,生态修复的目标、途径、原理、技术与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修复的原理、方法及其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该课程也是研究生素养能力提高型课程,获中央教改基金资助,被浙江大学评为“研究生素养与能力培养型课”。


徐礼根研究员负责的安徽马鞍山市凹山采场生态修复案例被《新闻联播》报道


课堂上,徐礼根老师结合自身的科研和实践经历,从亲自参与实践的案例出发,介绍了喷播绿化等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应用要点以及其背后的原理。同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站在生态修复工程的一线工作者的视角下,提出了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伟大号召的一些构想和责任担当,呼吁同学们学以致用,在专业学习的同时牢记背后的责任与使命,积极投入生态修复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徐礼根研究员做边坡绿化基质硬度测试


课后,任少波书记与徐老师就《生态修复工程》课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徐老师理论联系实际、课程结合应用的教学方法表示了肯定。“我们希望通过课程教学拓宽园林、生态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到地质、矿山、交通、水利等相关行业的认知,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体系,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两山转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国土空间修复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徐老师向书记介绍道。随后,任书记亲切地询问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鼓励同学们在生态修复工程坚实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从“两山理念”出发,拓展风景园林工作的边界,努力把握好生态与建设的平衡,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依托浙江大学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大型有色金属基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示范”

的矿山边坡生态修复科技成果

学生感想:


老师从大量现实案例切入,对边坡复绿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令我受益匪浅。具体来说,我的收获有以下几点。第一是理论提升,老师介绍了预设植物根系生长孔加包塑铁丝网的技术,以及生物隔离栅技术,让我对边坡复绿的具体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二是意识提升,这些成功案例让我意识到生态修复的意义,我们需要把生态修复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提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园林专业 陈欣缘


今天任少波书记前来旁听了我们班所学习的生态修复工程课程(作为中国高校唯一开设的本科生态修复工程课程),开课教师徐礼根老师对于生态修复已有二十年的实践经验,所参与的项目均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本次课程中他以舟山西堠门跨海大桥旁山体岩石陡坡的喷砼面绿化作为示范案例,向我们教授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所需要注意的技术过程难点。任少波书记最后对于我们的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切寄语我们发挥专业所学建设美丽中国,让我倍感振奋。


——园林专业 陈润宁

徐礼根研究员提供技术的舟山西堠门跨海大桥旁山体岩石陡坡喷砼面绿化效果前后比


徐礼根老师开设的《生态修复工程》课程是技术性和应用性交织、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原为农学院园林专业开设,也吸引了像我等来自生科院、环资学院、医学院的学生来修听。从矿山生态修复——华东最大的露天铁矿坑安徽马钢凹山采场从裸露岩石边坡变为青山,到公路生态修复——杭新景高速公路两侧裸露的山体重新焕发绿色生机,再到河道生态修复——建设河道生态护岸,助力“五水共治”。通过徐老师对他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的讲解,让我更加了解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及效果,也让我思考如何结合专业知识,将学到的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到未来的生态建设实践中,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社会。


——生态学专业 陈虹艺

徐礼根研究员主编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图册,为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国土矿管人员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提供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参考


图文信息 | 徐礼根 陈项境 丁浩凯 吴旻

©2013 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ceived.